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周國平的讀書觀:不務正業 不走彎路 不求甚解

時間:2014年03月27日 15:09 來源:揚州晚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在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大學生眼里,周國平可算是影響深遠的人。他對尼採著作的翻譯推介,他細膩入微的哲理散文,風行象牙塔甚至于全國。

  時隔20余年,68歲的著名學者、作家周國平以《閱讀與精神生活》為主題,發表了自己選書、讀書的不同見解。

  三不主義

  他的閱讀觀

  周國平開宗明義,自己的閱讀觀是三不主義——不務正業、不走彎路、不求甚解。

  不務正業、博覽群書。他在上大學的時候,雖然念的哲學係,但大量看的卻是文學書,四分之三都是課外書籍。“一個人到世界上來,沒人規定你必須幹什麼。”

  不走彎路、直奔大師。盡管什麼書都看,但他有一個原則,就是瞄準經典大師。因為,一個人讀書的時間有限,選擇非常重要。很多人認為,經典著作很難讀,但周國平認為,讀原著其實是一個捷徑,不應該去讀二手、甚至三手的。

  不求甚解、為我所用。讀的過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不求甚解”。他說:“閱讀主要是個人的一種精神生活,沒必要死摳含義是什麼,如果讀的過程中不感興趣,就可以跳過去,慢慢地,不求甚解的閱讀過程中,你讀過的經典資源逐漸積累。”

  只讀經典

  他的選書觀

  周國平認為,讀書的收獲有兩種:“一是通過讀書知道了自己原來不知道而且也沒有的東西,這樣收獲的叫知識。二是通過讀書知道了自己原來已經有但沒有意識到的東西,這是自己感悟到的,但此前好像一直沉睡著,現在被喚醒了,激活了,並且因此獲得了生長、開花、結果的機會。這稱之為智慧。”

  他反復強調經典的重要性:經典經過時間檢驗,是人類精神成果的載體,通過閱讀就可以佔有這些精神財富,“當代無大師,當代只出偶像。”

  周國平說,一個人讀什麼樣的書和其精神成長的關係非常大。精神上吸取什麼樣的營養,精神發育的狀態就是什麼樣的。

  他感慨:“我在機場、車站到處看到拿手機上網的人,網絡雖好,但遊戲、聊天、看八卦,信息太多,不及讀書讓人精神愉悅。”

  快樂自主

  他的學習觀

  “一個人不能少兩個最重要的朋友:自己和好書。”周國平建議,學生最重要的是培養兩種能力,一是快樂學習的能力,喜歡學習,喜歡讀書;二是自主學習的能力,有自己讀書的標準,做自己學習的主人。

  周國平的率性,激發了讀者的提問熱情。“大家都讀經典,那誰來讀當代的書?又如何指引我們認識當前的社會?”這個問題,直指周國平講座中的說法。

  周國平讚揚“提得有水平”。他以吳敬璉《重啟改革議程——中國經濟改革二十講》一書為例:“讀經典和讀當代的書不矛盾,是一種促進關係,如果大家有古典經濟學經典的積累,為自己打好底子,就能更好更深入地理解吳敬璉的理論”。

  他語重心長地叮囑讀者:“如果一個人沒有自己的選擇標準和一定的閱讀基礎,真的會眼花繚亂,所以在這個時代做一個閱讀者,要把底子打好,底子好了就可以區別什麼是好書,什麼是壞書。”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係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