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對公益事業的探索上,邢臺大曹莊農民李玉林絲毫沒有停歇。日前,他自籌資金把自家的小院重新翻蓋成總面積400多平方米的二層小樓,建起了民俗博物館,專門用于展出老式的織布機、紡車、水車、鬥升、馬燈等北方傳統的藏品。目前,這家民俗博物館一期工程已經完工,正在進行最後的裝修並進一步收集藏品。
讓下一代了解祖輩的工具
李玉林從2010年起就計劃建一個民俗博物館,由于經濟力量有限,他一直到2013年才多方籌資四五十萬元,完成了一期工程。他說:“這些藏品雖然在以前很普通,但現在都很少見到啦。像碾子、石磨、碌碡、水車、轆轤、馬勺、鍘刀等,都是一些民間用的老舊用具,目前我花了7000多元,已經購置了200多種。等民俗博物館建成以後,我會免費向村民們開放,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我建民俗博物館,主要是讓下一代了解祖輩傳下來的工具和手藝,了解歷史,了解社會的發展進步,讓他們不要忘記過去。比如,單看一個燈,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從馬燈、棉油燈、罩子燈、洋油燈、保險燈、汽燈,發展到現在演變成了電燈。以前用的各種度量衡,有量糧食用的鬥,一鬥過去是三十斤;還有秤,按古時候的秤一斤是十六兩。這些原先的生活用具,現在都成了老古董。”老李說起話來滔滔不絕。
為收購東西經常下鄉趕廟會
老李為收購東西經常下鄉趕廟會。他曾到過新河、趙縣,跑遍了寧晉。因為老李收的東西不是為了賺錢,是為了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廣大村民都很理解和支持,要的價格都很便宜。一次,老李在寧晉縣東棗村收到一只木桶,需要20塊錢,但這時老李身上的錢花完了,該村的一個醫生見此情景,毫不猶豫地說:“老李,我給你拿錢,這件事我幫你。”
走的地方多了,老李也難免碰到不愉快的事。一次,在寧晉縣東汪廟會上,有人說家中有一個推車轱轆。說好賣70元。可是成交後,那個人又找來,非要老李再給他添30元。趕會的鄉親們知道後都圍過來看,聽說事情的原委後都給打圓場,那人才走。
多年來一直熱心于公益事業
李玉林建的這家民俗博物館,位于大曹莊東鎮村北,挨著北環路。他說:“鄉黨委、政府聽說後,對我很關心和支持,幫著出謀劃策,並計劃修建一條專門的公路,建成跟雲臺寺相連接的文化旅遊景點。”當說起如何籌集起這麼多資金時,李玉林說:“我把平時攢的養老錢用上還不夠,就動員兒女資助,女兒覺悟高,給了20萬元。”
多年來,李玉林一直熱心于公益事業,其尊老敬老助老的事跡在當地廣為傳頌,曾經榮獲“全國熱心公益事業傑出人物”、“河北十大熱心腸人物”等多個榮譽稱號。自1989年以來,他連續25年每年春節前擺餃子宴,款待全鄉的軍烈屬和孤寡老人,每年帶領這些老人春遊。從1996年開始,李玉林作為寧晉縣國防教育員,利用暑假,在自家大院里辦起國防教育繪畫班,並組織“國防教育觀光團”,帶領附近村莊的孩子們到冀南烈士陵園、西柏坡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接受紅色教育。本報駐邢臺記者 張會武 通訊員 谷耀成 文/圖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