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南開學者考證“霾”字:甲骨文中被認為是不吉的徵兆

時間:2014年03月26日 09:36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打印

南開學者考證“霾”字:甲骨文中被認為是不吉的徵兆

  任永華 攝

  中新網天津3月25日電 (張道正 陸陽)25日下午,天津又現霧霾天氣,讓原本生機盎然的春天少了幾分活力,也再次讓人們感受到“霾”的“威力”。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夏炎經研究發現,“霾”字在甲骨文卜辭中就有出現,指的是一種“昏暗的空氣混濁狀態”,這與學界普遍認同的“霾即沙塵”觀點不同。當時殷人會對天氣進行觀測記錄,並通過佔卜預知下雨會否出現霾。殷人認為,“霾”不常出現,一旦出現便會有不吉的徵兆。

  夏炎曾留學于日本早稻田大學,主要從事中國古代生態環境史、社會史研究。他指出,現在中國氣象局出臺的《霾的觀測和預報等級》中提出霾是“大量極細微的幹塵粒等均勻地浮遊在空中,使水平能見度小于10.0km的空氣普遍混濁現象”,這與甲骨文中“霾”的古意大體相當。

  夏炎說,古人的詩文中經常會出現“霾”這個字,如酈道元《水經注·溱水》:“交柯雲蔚,霾天晦景。”李白《上安州李長史書》:“屬早日初眩,晨霾未收。”柳宗元《與楊京兆憑書》:“眊眊然騷擾內生,霾霧填擁慘沮。”《太平廣記》卷373《精堅六·楊禎》引《纂異記》:“自是晨去而暮還,唯霾晦則不復至。”

  夏炎表示,古人在描述陰鬱天氣時也經常使用一些與“霾”聯用的合成詞,此外還有陰霾、霾曀、霾晦、霾暗、霾霃、幽霾、旱霾等詞語。現代人最常用的“霧霾”一詞,在古代也能找到蹤跡,如《太平禦覽》卷645《刑法部十一》引崔鴻《前涼錄》曰載:“是月沉陰昏,霧霾四塞。”

  經研究,夏炎發現,在漫長的歷史中,“霾”字含義發生過重大轉變。由于古人對“霾”的認知體係建構不是基于甲骨文,而是來自傳世文獻的記載。在甲骨文之後,現存最早的記載“霾”的文本是《詩經·邶風·終風》篇,其中說到“終風且霾,惠然肯來,莫往莫來,悠悠我思”,大意是整天刮風又揚土,那個他是否肯再來。如果不去也不來問,總是讓我心痛地思念。

  夏炎說,“終風且霾”便是古人解讀“霾”的唯一文本來源,後世學者對“霾”的理解也是源自這一孤立文本。《爾雅》最早對《終風》一詩中的“霾”字作出解釋,意為“風而雨土。”此後,歷代很多學者均將這一解讀奉為顛之不破的“真理”,從而建構了古人對“霾”的主流認知體係。該體係約形成于秦漢之際,並經過後世學者的不斷完善和維係,在古代天氣認知發展史上佔有堅不可摧的地位。直至今日,學界仍有“霾即沙塵”的觀點。

  夏炎認為,沙塵天氣是一種因風而起的降塵現象,因此呈現出的是一種流動的特性,而“霾”在甲骨文中所指的“昏暗的空氣混濁狀態”應該是一種靜止的狀態,兩種含義截然不同。

  經研究夏炎還發現,古人在文本書寫的過程中,雖然也注意到了“霾”與“沙塵”、“雨土”的區分,卻很少有人敢于站出來對《爾雅》的結論發起公然的挑戰。在“霾非沙塵”觀點的傳承過程中,都受到《爾雅》主流觀點的強勢影響,這反映出中國古代天氣現象認知體係建構中的矛盾與曲折。

  夏炎表示,人類生存于自然界中,勢必同各種自然物發生關聯,產生互動。人類在與自然界長期交往的過程中,通過對自然的感知,形成了一定的自然認知。從歷史學的視角來講,研究“霾”的原始意義及其變化,不僅可以揭示人類如何結合自身文化對自然物進行認知的真相,同時對于當代人客觀理解“霾”的實質、成因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係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