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記憶裏,燈謎如同對聯和窗花一樣,在隆隆的鞭炮聲中構成了紅紅火火的年味,成為烙在華夏兒女身上的中國印,係在炎黃子孫頭上的中國結。誰能忘記我們猜‘麻衣服,紅帳子,裏面住個白胖子’時的開心。但是,伴隨著西方文化的強勢衝擊,記憶中那一張張鮮艷的謎條逐漸發黃卷邊,門口蒼勁大氣的書法逐漸隨著紅紙一起褪色,我們的年味兒呢?我們曾經期盼過年的那種急迫心情去哪兒了?我們的傳統文化生長在哪個角落呢?”日前在《中國謎語大會》研討會上,金獎獲得者北京171中學學生代表淩明柔這樣説道。而這檔在元宵節期間播出的古老遊戲節目也喚起了不少觀眾對猜謎的快樂記憶。
民俗回歸人們視野
謎語是中國一門古老而常新的藝術。中華謎文化,具有悠久而燦爛的歷史,距今已有三千五百年以上。而正月十五猜燈謎也是我們的一種特殊的歡慶方式。近幾十年,由於西方的文化衝擊,新鮮娛樂方式的出現,讓這種傳統的趣味淡出了我們的視線。但是與此同時,我們又在不停地吶喊,“我們的年味兒呢”!
去年下半年,《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用漢字這種中華文化的標誌性産物,勾起了人們埋藏在心底對中華文明的強烈認同感。在今年元宵節前三天直播的《中國謎語大會》的火熱又讓我們再次見識到了中華文化的魅力。節目將猜謎這一漸漸淡出人們視線的民俗重新帶到人們的眼前。
“冷門”藝術煥發新生
中國民協中華燈謎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兼秘書長鄭育斌是這次謎語大會的首席裁判。他告訴北京晨報記者,儘管當前燈謎只是一種比較“冷門”的藝術,但是與歷史上其他時期相比較,當前燈謎藝術還是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而《中國謎語大會》對中華燈謎藝術的發展,起到推波助瀾的積極作用。這次的謎語大會,讓更多的海內外華人進一步了解和感受到燈謎的文化魅力,也提振了海內外謎家們傳承和弘揚燈謎藝術的信心。
另一方面,節目採用直播的方式,可以實行手機同步互動猜謎,讓電視機、電腦前的觀眾能夠一起參與節目,使猜謎這一古老的民俗與現代傳媒實現了“無縫對接”。節目設計方式和內容的設置也有新突破,比如“歷史謎局”這個環節的設置就很有新意,在我們平時組織的燈謎比賽中未曾有這樣的環節。謎題內容涉及面廣,除了有文、史、地等各種知識外,也融進了一些非常接地氣的新詞、熱詞,如“親”、“女漢子”、“QQ”等。
創新,是一切文化類節目的生命力。正因為包含了諸多新元素,《謎語大會》才如此叫好又賣座。
一檔《中國漢字聽寫大會》讓央視科教頻道找到了一個根植在中華文化之上,打造本土節目的思路。在此基礎之上,《中國謎語大會》應運而生。
在日前《中國謎語大會》的研討會上,作為總導演之一的劉帆談道,“《漢字聽寫大會》會激發每個觀眾的文化緊迫感,考驗你這個漢字會不會寫,具有很強的收視亮點,但《謎語大會》沒有,猜不出來就猜不出來,不會影響到他什麼。所以,我們希望節目有很好的收視效果,就突出考慮點要打在哪兒。這是我接觸策劃時最強烈的思考。”
好玩
謎語本身
就是遊戲
在古代,正月十五猜燈謎本身就是一種節日中的娛樂方式。所以劉帆説,在節目構架的時候,“我們就回歸謎語的本源,謎語本身就是遊戲,在節目策劃階段就想加強它的遊戲性。”而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怎麼跟大家一起去玩兒遊戲?
“謎語是面對面的,是無需語言交流的智慧考驗和文化分享,不涉及大眾傳媒。就是我給你出一個謎,你猜,如何把它呈現在大眾媒體上也是很麻煩的問題。既然要把它做成大眾參與的遊戲,首先要找到大眾參與遊戲的慾望,他為什麼要加入你這個遊戲。我當時就考慮到謎語要進行精確的分眾,什麼樣的人玩兒什麼樣的謎語,什麼樣的謎語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什麼樣的謎語會有什麼樣的反應,什麼樣的謎語讓觀眾有成就感。有猜老物件兒的,有像親、女漢子這樣的網路詞彙,還有文化人猜的事謎。我們把它分成批次呈現在觀眾面前,這樣的文化遊戲就可以呼喚更多的人介入。”
源起
猜謎曾是百戲之一
謎語起源於民間口頭文學,通過文辭、歌賦、詩詞等各種文體表達出來。據現有史料考察表明,從先秦隱語廋辭,到漢魏六朝離合體謎,再到隋唐謎語,燈謎經歷了一個很長時期的演變、進化過程。
猜謎活動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一定的地位,受到很多文士的青睞。古代的燈謎活動主要是在文人士大夫的圈子裏,文學大家中不乏制謎猜謎高手,如宋代的王安石、蘇東坡、秦少遊、黃庭堅,明代的徐文長,清代的曹雪芹、俞樾、唐景崧等,都是擅於此道的行家。
古代節日開展燈謎活動主要是在正月十五。宋代,由於元宵節觀燈已成為城鄉的一種民俗,當時制謎者在花燈上寫上謎語,從此觀燈與猜謎結緣,也使謎語活動從狹窄的文人圈子中開始擴展到廣大民眾中去。兩宋時代,謎語甚至被列為百戲之一,當時既有專業藝人,也有專門活動場所。
新意
謎語設計刻古雕今
央視副總編輯李挺透露,這次《中國謎語大會》中的絕大多數謎語是新徵集的。《中國謎語大會》是兩個階段,由於它的呈現方式比較集中在最後的3天,前一個階段的影響力可能沒有這麼突出。前一個階段是在網路上進行了將近2個月的徵集謎語階段。今天的網民自己設計謎語,由我們跟燈謎協會的專家一起選定,再製作成節目。在大部分民眾自己設計的謎語中投射出強烈的時代感。
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蒙曼説道,“賈寶玉説,‘辯新不如敘舊,刻古終勝雕今’。這個觀點現在肯定不對。在《謎語大會》裏有很多有時代特點的謎,其中有一個‘女漢子’,謎面是男人站中間,婦孺站兩邊。這個東西絕對是辯新和敘舊的結合。”“賈寶玉説刻古終勝雕今,應該改成刻古終需雕今。古代的東西,為什麼燈謎前幾年沒有這麼火?因為沒有雕今,雕今是什麼?雕今就是用今天的形式、今天的語言、今天的技術手段來展現古的東西。”
在央視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舒東看來,清朝中期以後的中國謎語進入成熟期,它的重要標誌是除了注重謎語扣合的嚴謹,以大眾熟悉的成語、通俗語句為面以外,就是謎材由原來的文字、事物、人名、地名擴展到了諸子百家、四書五經以及唐詩宋詞,極大地拓寬了謎路。《中國謎語大會》在節目設計時緊緊地抓住了這一點,“三個謎題給我的印象很深,一個是折扇,一個是風,還有一個是新浪微博。尤其是新浪微博,是非常典型的結合體。新浪微博叫做‘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實際上就是南唐詞人馮延巳的代表《謁金門》中的名句。又把新浪微博最具現代網路特點的東西融在裏面,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和現代文化有機結合。”
熱鬧
200萬觀眾實時互動
此次《謎語大會》中值得一提的就是它讓全國200多萬觀眾和節目一起實時互動。中國網路電視臺副總經理晉延林介紹,在節目直播過程中,電視觀眾通過下載央視客戶端,用手機掃描二維碼或發送短信到12114平臺,可以跟選手同步猜謎,結果可以在電視螢幕上及時呈現。3場直播共有206萬人次通過手機同步參與實時互動。
另外,觀眾還可以跟隨主持人發佈的密碼,通過客戶端搖一搖手機贏取節目獎品。這些創新,同步猜謎和搖一搖雙屏深度互動的形式極大地調動了觀眾的參與熱情。搖一搖活動中最多有8萬用戶在同一秒搖動了手機。
《中國謎語大會》首期節目播出後,客戶端在蘋果全球應用商店免費下載排行總榜中居第14位,在娛樂免費下載榜中排名第1,刷新了央視系列手機客戶端在蘋果應用商店的排名紀錄。
-節目亮點
觀眾願意玩
想要觀眾參與其中,不僅僅要建立平臺,更要激發觀眾參與的興趣。而這就是導演劉帆要思考的問題。
劉帆説,“過去的謎語寫在字條上,我説你猜,這是靜態的。在元宵節這個播出時機,如何讓觀眾更多地介入原本很靜態的文化遊戲當中,這是很難的事情。我們曾經設想將謎界高手的華山論劍式的比賽搬到螢幕上來。後來感覺不行。説到謎語呈現問題,我們就首先想到要讓大多數的觀眾跟選手進行競猜。”
另外,節目還設置了明星出題的方式,“明星給你出謎,有一個挑戰和應戰的關係。最後就是説話的名人都有自己的擁躉,對收視是巨大的拉動。比如我們這次請的快男的冠軍,他有數百萬的粉絲,我們稱之為‘腦殘粉’,他們會連續關注3天的節目。”
“只有文化解讀深刻到位了,觀眾才願意陪你玩兒。”在劉帆看來,普通觀眾和場上選手在兩個空間內,普通觀眾介入遊戲中,就需要一個文化提示。
在節目的第二現場,節目主持人陳志峰、中央民族大學副教授蒙曼、中華燈謎學術委員會副會長姜文清作為講解嘉賓,提示猜謎的思路。而第二現場觀眾可以看到,選手看不到,“姜老師和蒙曼老師提示到什麼程度,對每一條謎語都要反覆考量,基本上看到謎底了,但我不能告訴你。觀眾説我知道了,場上人還答不出來,這是情感的介入。”
知識儲備多
中華燈謎學術委員會副會長姜文清是節目中的講解嘉賓。但是作為燈謎的研究者他認為,任何一種文化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它的希望都在於下一代。從這個意義來講,央視這次把中學生作為比賽選手,眼光還是比較長遠。而另一方面,“在這次比賽中,我看出一些問題。第一場結束以後,有的朋友跟我説第一場的前五道謎題就可以看出我們的教育制度存在弊端,應試教育造成孩子們的知識面太窄。前面五道題應該猜對三道,結果只有一道猜對了。”
《中國謎語大會》播出以後,燈謎研究者也收集到了一些反饋資訊。特別是在一些中小學,有人試圖在語文教學中貫穿燈謎的元素,“在講新課文之前,將課題和課文的作者編成謎語,讓學生們猜,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在過去,這種效果再好,他們也只能偷偷摸摸進行。為什麼?他們有兩怕。一是怕校長知道了説老師不務正業,應試教育怎麼能教孩子學謎語。二是怕家長知道了説老師誤人子弟。”晨報記者 解辰巽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