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彭長城:《讀者》雜志“因地制宜”走向海外

時間:2014年03月05日 09:01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打印

  中新網北京3月4日電 (記者 馮志軍)讀者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彭長城4日下午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讀者》雜志目前已面向海外“因地制宜”地推出適合多地讀者“口味”的多個版本。而“通過網絡等更流暢的渠道將是未來走向海外的一條很重要的途徑”。

  正在北京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的全國人大代表彭長城向記者介紹,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讀者》雜志開始開拓海外市場,最早進行了在北美地區的“落地”,隨後逐漸向每一處有中國人的角落里“挺進”。

  《讀者》1981年3月在甘肅省會城市蘭州創刊,這本長期以來注重“人文關懷”的雜志最高月發行量曾達1003萬冊。目前每月發行量近800萬份,亞洲排名第一,世界綜合類期刊排名第三,累計發行近15億冊,在9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售。

  彭長城介紹,目前《讀者》在臺灣地區的發行是“實實在在的”,落地三年以來每期都有2萬多冊的發行量。“香港版”每期有5000多冊發行量。此外在國內還有“盲文版”、“藏文版”等多個版本滿足不同受眾群體。

  彭長城說,他們還與一些網站合作將《讀者》與一些期刊一道“打包”賣給國內外的一些圖書館和學校,這種方式就會直接進入海外一些圖書館內。“有一年,我在美國百老匯大街上一所社區圖書館內就看到以英文版為主的《讀者》雜志。”他說。

  雖然網絡促進了《讀者》走向海外的“步伐”,不過在彭長城看來,盡管以網絡等方式走向海外為這本雜志在異域傳播途徑提供了便利,但在過支付過營銷費用、渠道費用等後,自身的收益也會減少。

  除了談及這本雜志海外市場的開拓,彭長城稱《讀者》未來將加強“潛移默化的去影響民眾正確價值觀的養成”。“人生價值觀的樹立不僅需要通過人文精神和信仰來感染人,而且需要通俗的‘大道理’來讓讀者明白。”他說,《讀者》將秉承以往通過“有血有肉的人物故事”去感動更多人。(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係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