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節目《最強大腦》收視率和收視份額兩項數據再創新高。據索福瑞CSM48城市數據顯示,《最強大腦》節目收視率2.13%,同時段排名第一,收視份額8.54%,領跑周五晚所有節目。“科學家成為明星的時代終于到來!”日前在南京出席節目研討會的業界專家一致表達出興奮。
106檔唱歌親子節目中殺出唯一科學節目
在一眾同質化的娛樂節目中,《最強大腦》以其科學性而顯得與眾不同。
江蘇衛視副總監、項目部主任王培傑介紹說,去年3月節目籌備時他做過統計,各衛視新推出的節目大概有106檔,基本上圍繞著唱歌、親子、喜劇類展開,他們決定錯開這些類型,從科學文化角度入手,希望用節目引起大家對科學的關注,並確定了口號是“讓科學流行起來”。
節目組成立了一個高質量的中外專家顧問團,國內有20位來自腦科學、生物學、運動神經學的專家,有中科院院士、長江學者;國外有來自耶魯大學的十多位專家,其中有多次獲得諾貝爾獎提名的科學家,更有獲得過諾貝爾獎的法國有機化學家。王培傑說,專家並不是挂名,必須從前期策劃到選人全程參與。而且,和一般的娛樂節目不同的是,《最強大腦》選手會成為科學研究的長期素材。
“把科學名詞用大白話講出來”
節目主持人、復旦大學副教授蔣昌建說,《最強大腦》把高端人群拉回到電視前:“我身邊大量投行的朋友看這個,他們也在丈量自己跟挑戰者之間的距離,這就是體驗和參與感……科學節目的春天就要來了,種子已經播下了!”
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尹鴻則認為,《最強大腦》流行,是國民文化素質提高、科普環境變好的體現。節目突破了獵奇的科學故事模式,提出了一種將科學開放給觀眾的可能性。
北京大學副教授魏坤琳則說,自己找到了一種“把科學名詞用大白話講出來”“讓科學接地氣”的方法。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宣傳管理司司長高長力回顧道,1995年,有關部門曾召集科學家研討如何加強科技宣傳,號召科學家說老百姓聽得懂的話,鼓勵媒體把科學家推到前臺,讓科學家成為明星,“如今願望實現了,魏坤琳、蔣昌建現在都是耀眼的明星,他們是科學家的代表,後面有整個科學家團隊。”
專家們也提醒,綜藝節目要強調娛樂性,但《最強大腦》的娛樂性不是比拼能請到多耀眼的明星,最重要的是科學所能產生的戲劇性。“這是一個傳播科學的節目,不要走到最後,走到別的方向上去。”高長力說。
邢虹 張毅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