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出開場前,北京人藝帶去的宣傳展板吸引了鄭州當地觀眾。李春光攝
“這戲怎麼一幕一幕的那麼快,兩個半小時怎麼那麼短?”
北京人藝話劇《茶館》日前在鄭州河南藝術中心上演,演出結束時,一位觀眾一邊往出走,一邊感嘆看《茶館》時間過得太快了。還有許多觀眾,仍然坐在座位上,盯著已經拉上大幕的舞臺,似乎還在回味這出韻味悠長的大戲。
繼去年開啟巡演序幕——赴深圳、武漢、重慶演出後,《茶館》今年又再次赴外地演出,鄭州是此次巡演的第一站。當地觀眾對這部經典向往已久,此次在河南藝術中心大劇院每場演出可售票1700多張,三場演出全部門票在演出前三天全部售罄,最後連樂池都開放成觀眾席。一位觀眾笑著說:“現在《茶館》的票比火車票還難買呢!”
演出開始前大約一個小時,劇場前廳就人潮涌動。人藝擺放的宣傳展板前更是人擠人,大家紛紛拿出手機、相機和演員的照片合影。“快看,有梁冠華啊!啊,還有濮存昕呢!”“馮遠徵、吳剛也來了。”“我還是挺喜歡楊立新的!”看著演員表,一些並不熟悉北京人藝和《茶館》的觀眾,一次又一次地尖叫。
人群中還有許多小朋友的身影,很多家長都把看《茶館》當成一次難得的藝術教育課。帶女兒來看戲的吳女士說,雖然女兒已經上小學六年級了,面臨小升初的壓力,但還是放棄了一堂英語補習課來看戲,“我覺得看一部經典話劇,肯定要比一堂英語課能給予孩子的東西更多。”
“這些藝術家,表演精湛,實在精彩。最後經久不斷的掌聲就是最好的評價!真是不虛此行。”一位專門從河南安陽趕來的觀眾,在演出結束後,意猶未盡地坐在座位上翻看自己手中的節目單。
此次巡演,劇中原本由何冰出演的“劉麻子”,因為排演檔期與《喜劇的憂傷》撞車,臨時由年輕演員雷佳頂上。雷佳版的“劉麻子”雖然可圈可點,但仍然能感覺得到比何冰版少了許多韻味。擔任此次巡演執行導演的楊立新認為這非常正常,“雷佳畢竟還年輕,而何冰又是一個特別愛琢磨戲的人,這個戲他已經琢磨了十幾年了。”
讓楊立新最擔心的是,他們這一版的演員如今大都已五六十歲,還能在舞臺上演出《茶館》的時間最多也不過十來年,但卻未能找到合適的人選接過接力棒。“我總是建議年輕演員多看看別人的戲,還要動腦子看,入迷地看,覺得過癮,用心地看戲,學戲,演戲,才能成為真正的大演員。”
馮遠徵則建議,年輕一輩的演員要耐得住寂寞,真正去讀懂《茶館》,“我們當初也為了劇院的戲推掉很多外面的戲,為的就是能夠在這個劇院立住,能夠把老藝術家的本事學到手。”
結束了鄭州站的演出後,《茶館》還將前往青島、天津兩地。據保利院線負責人表示,這兩地的票房也已經基本告罄。本報記者 牛春梅
相關新聞
人藝眾星集結《乞丐大掌櫃》
身著長衫的梁冠華,頭戴瓜皮帽的何冰,變身貝勒爺的楊立新,以及谷智鑫、原雨等一水兒的人藝中青年演員……50集電視劇《乞丐大掌櫃》近日在京關機,這部聚焦北京老字號“豐澤園”百年變遷的京味大戲,集結了25位北京人藝的話劇演員,可謂引人注目。著名演員何冰笑言:“當我們人藝演員穿上長衫的時候,就接近我們的最好狀態了。從《茶館》起,民國戲就一直是我們最熟悉的題材。我們極有可能演得還不錯!”
《乞丐大掌櫃》取材于民國時期的真實歷史,講述了小乞丐出身的“豐澤園”大掌櫃欒學堂白手起家的傳奇故事。該劇由北京紫禁城影業公司打造,將從人文美食等多個角度呈現傳統京味文化。“如今的民國戲以表現上海情調的居多,講北京的只有《大宅門》這種。完全呈現老北京文化的戲,應該挺有作為。”導演唐大年說。
“老北京的戲,故事好拍,難的是出味道!”人藝演員楊立新感慨,前門大街重修後,他就曾聽到外地人鬧笑話說,終于找到“北京的老字號狗不理”了。在他看來,不光外地人如此,就連很多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對老北京的文化也在越發陌生。楊立新稱,“作為演員,我們只能盡力保留更多關于老北京的影像。”
為此,該劇在拍攝時做足了老北京的味道。“我一開始就跟制片方說,要多請北京人藝的北京演員來演這個戲。”拍戲時,楊立新一直在提醒其他演員注意老北京方言,“千萬甭說‘抹布’,老北京管它叫‘搌手’;大家常說的‘豬爪子’,咱們則管它叫‘爪尖兒’。”
相比之下,何冰則希望觀眾能注意到這個劇的價值觀。作為劇中的大反派,他和谷智鑫扮演的大掌櫃進行了激烈較量。“戲里,他演人間正道是滄桑,我演機關算盡太聰明,最後他以善良和包容打敗了我的心術和手段。”何冰說,希望能把兩種不同的人生道路呈現給年輕觀眾,“也許對大家能有所啟發。”(記者 韓亞棟)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