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畫語錄》面世 揭一代收藏大家“獨門秘技”

時間:2014年03月03日 13:52 來源:深圳商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王季遷(左)與高居瀚(右)。(受訪者供圖)

  ▲王季遷(左)與徐小虎(右)。 (受訪者供圖)

  ▲《畫語錄》副標題:聽王季遷談中國書畫的筆墨徐小虎 著王美祈 譯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4年1月

  一個具有中德雙重血統的藝術史學者徐小虎,從1971年至1978年,花了七年時間就中國書畫筆墨問題對旅美書畫收藏家、鑒賞家、畫家王季遷進行了一場馬拉松式的採訪。在她的巧妙追問下,王季遷盡最大努力解釋了中國傳統書畫中“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大問題。其十余萬字的訪談稿于1984年至1985年分16篇連載于臺北故宮博物院《故宮文物月刊》上以後,幾十年間一直未能出版單行本。

  直到今年1月,簡體字版《畫語錄》終于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推出,該訪談稿得以再次與讀者見面。書中王季遷和徐小虎以時而犀利、時而風趣的問答,對中國古代書畫的時代風格、筆墨特質、用筆技法、構圖布局提出了各種精辟的觀點。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王季遷只有數篇文章和吉光片羽般的書畫評語傳世,故此書使讀者從中窺見一代收藏大家的“獨門秘技”。

  歲月如流,問也問不完

  上世紀60年代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亞洲藝術與考古研究所進修時,徐小虎在老師帶領下,與同學一同拜訪王季遷,參觀他曼哈頓家中的書畫收藏,自此與王季遷結緣。

  “1971年回到美國之後,我獨自再上紐約拜訪王老先生,誠懇地向他請益問道,表示想聽筆墨之理,王老大為開心,馬上就想收我為國畫弟子,但當時小虎無知,認為人過了六十歲就快走了,那時王老已六十好幾,如果到時我學畫畫還沒抓到道理,豈不是浪費了他一輩子的心血嗎?”徐小虎說,“要確保王老一身本領能傳承下來,我建議應該以問答的方式,記錄下他的回答,如此一來,即使我沒聽懂,後代還是能從中得到收獲。他思考了一下,答應了這個請求,讓我每周六來一趟,盡管問,他都會有答案的。”

  徐小虎介紹,他們當初就決定以臺北故宮的藏品為主要對象,盡量避開評論個人收藏,包括王季遷個人的收藏,以免傷害感情,“如此接下來的四五年間,我持續往紐約跑,在問答中重復溫習了筆墨鑒賞的原則,只覺得歲月如流,問也問不完。等到告一個段落後,我就將心得寫了一份《中國文人筆墨驗賞的原則》。”

  徐小虎表示,工作模式是由她提問題,引起王季遷的活力、記憶、興趣,而王季遷毫不藏私,慷慨地傳授所有的知識,使她這個門外漢逐漸入門。“有時我會列出照片、翻開書本,指著畫問東問西。王老有時會扯得很遠,因為累積豐富的收藏、鑒賞與臨摹經驗,幾千甚至上萬的畫作全存在他腦海里,連局部的筆墨細節都一清二楚。有時他會跑到畫桌前,拿筆紙出來示范給我看,讓我觀察某種實際用筆時的角度、筆尖或筆腹之間的位置等等。原先在學校課堂內,多半只能由縮小的黑白照片來看畫,根本談不上鑒賞筆墨細節,因此王老這種親自以筆墨示范的方式,為小虎打開另一扇窗,懂得近距離觀察內在的筆墨,而這正是當時學界研究中國畫最為薄弱之處。”

  極珍貴的提畫機會

  徐小虎表示,由于當初申請計劃資金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高居翰教授極力鼓勵,因此訪談手稿一整理完畢就寄去給他,沒想到馬上在全美各大學中國藝術史部門傳遍。“這是因為當時西方學界對于中國畫中佔有關鍵地位的筆墨,幾乎沒有如此深入探討過,而且我所提出的問題,其實也是不少人想請教王老卻未敢開口提問的。此後所有中國藝術史學生都開始對中國畫的筆墨有了些認識,我想這份手稿功不可沒。”徐小虎說,“有趣的是,每次提交手稿到出版社都被拒絕,認為這種問答方式是‘非學術性的’。我心里笑著反問,《論語》、柏拉圖式的問答難道也是非學術性的?”

  1980年徐小虎搬到臺灣,任教于臺大,以便直接研究臺北故宮所藏繪畫。“當時先父老友蔣復璁先生任院長,學術心態很開放。他說:‘小虎啊,你曾說我們故宮有假畫嗎?太好了。我們這里就有東西可以研究了。你盡管去研究吧!’當時故宮有個提畫制度,研究者一次可提出三張畫,每天最多十五張。于是我得到極珍貴的提畫機會,在故宮小房間近距離把畫件原作直接比來比去,頗有收獲。蔣先生也讚成把王老與我八年的問答翻譯成中文,並以‘畫語錄’之名,于1984年至1985年刊在《故宮文物月刊》。”

  首位揭開筆墨秘密的人

  然而,幾十年來,《畫語錄》的成書出版經歷了一番頗為坎坷的等待過程。“十幾年後,王季遷先生和徐邦達先生到了臺北故宮一起去看畫時,就問了他們,既然是十五、六期的月刊,為了讀者方便,給故宮建議以單行本發行,可惜相關單位仍然拒絕了。”徐小虎介紹,等到2012年的時候,臺北典藏藝術家庭公司想把它做成單行本,原來《故宮文物月刊》版的圖案不一定是他們談話中所提的,編輯沒有認真地找圖片,此次就找了比較適當的加上去,在2013年7月首先推出臺版。“後來到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他們就花了更多時間,找了更多有關的圖片,最終成為現在的樣子,而且採用的是方便更多人閱讀、能放大畫作局部好好鑒賞的方式。”

  在徐小虎看來,王季遷長年沉浸中國書畫,身兼一流的書畫家、鑒定家與收藏家,對筆墨的深入透徹的見地絕非不懂用毛筆的學者所能及。“能如此清楚揭開猶如玄學般深奧的千年筆墨秘密,他的確是當今世界上第一位。”

  “王季遷本身就是整個文人繪畫里最後一個人。假如我要做老師打分數的話,從‘元四大家’開始一直到王季遷,分數最高的絕對就是王先生。因為假設我們的定義是,文人畫不是創新的,是創老的,要表示給你看我多麼懂古人。在這方面王季遷所涉獵包含的這些派別跟時代,就遠超過以前任何這些畫家,因為他們只是超不過幾百年,而他超了兩千年。”徐小虎說。蒲湘寧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係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