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正月十八,又落了雨,西湖邊本該遊人寥寥。但西湖邊飄揚的印著“錢”姓古字的黃色刀旗,被風吹得獵獵地響,昔日靜謐莊重的錢王祠多了幾分熱鬧又肅穆的味道。
來自五湖四海的800多錢王后人因一年一度的“元宵錢王祭”齊聚一堂,共同紀念先祖錢王。
淩晨開車從武漢趕來
祖孫三代一同祭祖
微微的小雨沒有澆滅錢氏後裔來祭祖的熱情。
大家領到祭祀用品後,都頗為正式地佩戴上黃色絲巾,別上錢镠研究會發的徽章。
淩晨從武漢開車趕來的十幾人大家族,三代同堂。年紀最大的錢奶奶是錢氏第33代,第二次來參加祭典。年紀最小的孫女還不滿10歲,是第35代。
現場一個小夥子説,他們家趕了9個小時的車程,還沒有睡上一覺,“我們家是去年才尋到的祖籍,所以一家人都趕過來參加。”
三牲五穀瓜果絲帛
祭典流程與古例一致
“大祭時,中堂擺筵席一道,用五牲一副。五牲為:熟肉一方,重二斤八兩,熟雞一隻,重二斤四兩,羊肉一方,重二斤,熟蛋十六個、熟魚一尾,重二斤。”
以上是《元宵祭規條例》中對祭祀使用的五牲的規定。
“如今我們祭祀普遍採用的是三牲,多用牛、羊、豬。”民俗專家丁雲川先生説。
除牛羊豬外,作為祭品的五穀、水果、絲帛,與《規例》中繁複的“素菜十二肴”也有區別。
“燒項鵝(素燒鵝)、燒核桃、煮花生、雪花片、油豆腐、素雞、素鴨、洋菜(筍炒)、荔子、茨菰、八寶菜、面巾(如無以麻棗代之)。”
細看這功能表,幾乎都可以在如今平常人家的餐桌上尋到蹤跡。
“雪花片”是孩子們最愛的雲片糕,入口即化,甜而不膩。“八寶菜”也十分常見,即將黃豆芽、腌菜、筍等共同煸炒,取名“八寶”是為了討個吉利。至於“茨菰”、“面巾”與我們現在所稱的並無二致。
“並有吹唱一班”,如今的祭祀環節中,也有十幾個身著黃衫的樂者,或吹嗩吶,或擊鼓,或吹笙簫,為現場氣氛增色不少。
擊鼓撞鐘、供放祭品後,便是敬香、恭讀祭文、齊唱《錢王頌》、恭讀《錢氏家訓》、行禮等。總共9個環節,儀式過程均按照《規例》中所記載的進行。
“元宵節,侄孫輩到祠拜祖時,各給素餃、饅首兩雙。中堂祭祖畢,將暖茶尊給宗長。”這同樣是一個很有趣的清代習俗。“素餃”指的是素餡餃子,“饅首”就是饅頭。據丁雲川先生介紹,古時候祭祀中賓客之禮都有嚴格規定,給什麼、給多少都不能疏忽。
年輕一輩也願意參與進來
意味著文化上的傳承
馬來西亞拿督錢豐良(拿督,是當地對有地位和崇高名望者的尊稱)看上去挺年輕,40歲左右,臉上有疲憊,但更多的是參加祭典的激動。
還有對文化的感慨:“我也希望自己能夠connect(連接)起這樣的一種文化,來傳承它。”並不熟練的中文讓他在激動之時,不得不夾雜英文來表達。
提及明年是否還會來參加祭典,拿督錢豐良一臉笑意,“一定來!怎麼可能不來?!我還要帶上我的家人。”
正如錢镠研究會副秘書長錢爾説的,近年來參加祭典的人群地域更廣了,偏遠的貴州也有人來,海外的美國、日本、馬來西亞都會派出代表。以往老年人居多,現在年輕一輩的也願意來,這意味著文化上的進一步傳承。
丁雲川先生説:“錢氏後人,錢學森、錢三強,乃至獲得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的華裔科學家錢永健,都是心懷家國之人,真正踐行了‘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者必謀之;利在一時固謀也,利在萬世者更謀之’的錢氏家訓。這種情懷、這種文化,都是值得大家紀念與傳承的。”
現在,元宵錢王祭已經列入杭州市和浙江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目前正在申報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産。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