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圓明園7根石柱將回歸 九月將落戶北京大學

時間:2014年02月13日 09:38 來源:法制晚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在圓明園內的西洋建築中,也有與這7根大理石柱相類似的石構件 攝/法制晚報記者 巴芮

  一個多世紀前,被當時在中國定居的前挪威騎兵軍官買走的7根圓明園石柱,定於2014年秋季重歸中國。

  挪威卑爾根KODE博物館與中國中坤投資集團董事長黃怒波達成協定,7根圓明園石柱定於今年秋季重歸中國,並放在黃怒波的母校北京大學展出,黃怒波將向這家博物館捐資160萬美元。

  據美國《紐約時報》網站2月9日報道,這些石柱是卑爾根KODE博物館收藏的2500多件中國藝術品的一部分。該博物館的中國藝術藏品是約翰·威廉·諾爾曼·蒙特在1907年至1935年間捐獻的。

  今天上午,記者聯繫到北京市政協委員、中坤投資集團董事長黃怒波,黃先生表示此事屬實。

  黃怒波表示,對於圓明園文物的順利回歸,他也感到有些意外。

  他説,這兩年他一直在參與北歐詩歌節,在一次偶然機會中,認識了該博物館的館長。

  通過館長介紹,黃怒波發現,該博物館收藏了圓明園的石柱。最早的石柱在1907年就被這家博物館收藏,在該館收藏的中國藝術品中,石柱並不顯眼。

  黃怒波向館長及其中國藝術品管理董事會闡述圓明園對於中國人民的重要性,希望博物館能考慮到這些文物對中國的意義。

  經過談判,博物館負責中國藝術品管理的董事會一致同意讓這些石柱回歸中國。

  去年9月,黃怒波與該博物館達成協定。今年9月,這些石柱將被送到北京大學展出。

  連線

  挪威強調此舉為學術交流

  昨晚,挪威卑爾根KODE博物館的館長Karin Hindsbo女士,在接受《法制晚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是博物館和北京大學之間的學術合作,最早是由曾任KODE博物館館長、現任丹麥奧胡斯ARoS博物館館長的埃倫德·赫耶斯滕與黃怒波之間聯繫此事,這其中也包含了很多人對此事作出的努力。

  該館長稱,目前這些石柱仍然歸KODE博物館所有,關於“轉移”,她認為首先需要有研究層面的交流,其次中國和挪威兩國都需要加強文化遺産的管理。

  Karin Hindsbo女士介紹,現在仍在就“轉移”的具體時間進行商討,應該會在2014年年內完成運送。不過,因為很多人要參與此項工作,在安全和人員配置等領域需要一定的時間來準備。

  Karin Hindsbo女士還表示,這7根石柱是他們所擁有的來自圓明園的21根石柱中的一部分,但現在並沒有計劃將剩下的收藏品也運回給中國。只是因為這7根石柱會有助於中國和挪威之間的學術交流,才有此舉。

  專家解讀 目前最大一批圓明園回歸文物

  據中國圓明園學會學術專業委員會委員、《誰收藏了圓明園》作者劉陽介紹,這7根大理石柱均高約1米,保存相對完好。一旦圓明園石柱回歸,將是繼去年兔首和鼠首後,目前最大的一批圓明園海外回歸文物。

  這些石柱原本位於圓明園內長春園西洋樓建築群,分屬於養雀籠、諧奇趣、海晏堂和方外觀等西洋建築外側鏤空扶手之間的石構件。劉陽稱,這幾個石構件在建築當中並不起到決定性作用,比如承重等,而只是一些裝飾性構件。

  所以據推斷,這些雕刻精美的石柱應該是在圓明園被焚燬後,被人用馬車運出圓明園的,但具體年代無從考證,後被挪威騎兵軍官蒙特購買。

  劉陽告訴記者,現在在圓明園西洋樓景區遺存的石構件中還可找到相同的石構件。昨天下午,記者來到圓明園遺址公園中的西洋樓遺址景區,在其中的養雀籠、諧奇趣等被破壞的西洋建築中找到了與這7根大理石柱相類似的石構件。它們大多以被破壞時的姿勢東倒西歪地藏于破碎的大理石堆中。

  北大回應 石柱安置方案尚在制定中

  據了解,這批圓明園石柱將在北京大學賽古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展出。

  對此北大新聞發言人蔣朗朗表示,海外的民間藏品能在博物館得到專業性的維護,這不僅是對文物進行保護,也有利於傳承悠久的中華文化,“這是一件有意義的好事,我們樂助其成。”

  蔣朗朗同時稱,黃怒波是北大的優秀校友,也是成功的企業家。此次他們與挪威KODE博物館的民間合作,是他們一如既往促進文化交流事業的善舉。

  但是對於此後石柱的安置工作,蔣朗朗回復稱具體方案在制定中,會積極落實。

  回應質疑

  不放圓明園

  是因更信任北大

  昨天,有網友質疑,雖然此次能讓圓明園流散文物回歸,但黃怒波並沒有安排其回歸圓明園,而是將其放在北大,屬於炒作行為。

  對此,黃怒波表示非常憤怒。他説,實際上在幾個月前就已經達成回歸協議,一直沒有向外透露消息,也從來沒有想過炒作的問題,只希望文物能夠順利回歸。

  對於捐贈給北京大學一事,黃怒波表示,自己更信任北京大學,認為這些物品可以在北大受到更好的保護。

  圓明園管理處工作人員表示,不會對圓明園文物回歸做出回應。

  背景介紹

  館藏石刻皆一人捐贈

  卑爾根KODE博物館位於挪威西部,博物館內收藏的圓明園石刻皆係挪威人蒙特一人捐獻。

  據媒體報道,蒙特在中國生活了五十餘年,收集了2500多件中國文物。

  這些文物多是散落在民間的圓明園遺物。包括石雕、玉器、青銅器、陶瓷、繪畫、絲繡等,其中最不尋常的是圓明園的石雕。

  該博物館一層的整個陳列室中,幾乎全部是雕刻精美的圓明園建築石構件,有殘斷的柱礎、欄杆、望柱、石像……在大廳的墻壁上還挂著一幅印在白布上的圓明園遠瀛觀銅版畫。

  從中可認出部分石雕原來所在的位置。

  這座展廳被命名為“圓明園展廳”。

  另據介紹,儘管蒙特的名字在挪威、甚至在他的家鄉卑爾根都默默無聞,但KODE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文物大部分都來自他的捐獻。

  蒙特出身行伍,起初是挪威軍隊的一名騎兵軍官,1887年來到中國後,供職于中國海關。在中日甲午戰爭中他為中方作戰,並被後來成為中華民國首任總統的袁世凱任命為副都統。蒙特成為中國雕像、陶器以及包括那7根石柱在內的其他文物的熱心收藏者。不清楚他是怎樣獲得這些文物的。

  文/記者 蔣桂佳 張秀晨

  張潔清 巴芮

  實習生 李志豪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