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是祭祖和掃墓的重要日子,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微信代掃墓”、“網上虛擬公墓”等祭掃新模式漸成潮流,不少在外地的親友和年輕人都通過網上祭掃祭奠逝者。
網上靈堂寄哀思,可上香、獻供
清明節將近,不少無法回家掃墓的市民選擇了“網絡公墓”這種新模式,網上祭奠逝者。
夏先生是江蘇人,因為工作關係,今年清明節他不能回老家。“聽朋友說,可在網上祭掃,我想用這種方式祭奠過世的爺爺。”夏先生說,死亡不是生命終點,忘記才是生命終結。心誠,在哪里都能祭奠。
記者在搜索引擎上輸入“網絡祭掃”等關鍵詞,就會出現“天堂網”、“清明網”等一大批網絡祭祀網站……
記者發現,網上建設一個靈堂或紀念館,僅需三步就可完成:第一步,免費注冊登錄賬號,第二步進入網站選擇並建設靈堂或紀念館,最後填寫靈堂或紀念館信息、逝者信息並上傳逝者遺像,一個靈堂或者紀念館即建成。若要祭祀,可選擇“上香、點燭、燒錢、獻花”等功能,逼真的祭掃效果讓人“身臨其境”。
記者採訪發現,年齡較大的居民普遍不認可網絡祭掃方式,但不少年輕人樂于接受網絡祭掃。
市民劉女士認為,如果大家都動動鼠標、點點蠟燭,清明節也就失去了它原本的意義。網絡祭掃畢竟隔著一個電腦屏幕,哪怕是燒紙、點燭均不能達到直觀效果,而80後小徐表示,“這類網站讓不能回家祭祀的人,可在網上祭奠先人,也算是一種悼念和緬懷。”
民俗學家:
武漢民俗專家劉謙定表示,網絡祭掃等新型祭掃方式,為遊子們提供了祭奠平臺,這種祭掃方式適合平時不方便去墓地的情況。
華中師范大學社會學家梅志罡表示,網絡祭掃是社會發展的表現。網絡祭掃可避免交通擁堵,掃墓不必拘泥于形式,心誠至上,在網絡上同樣能夠寄托哀思,這種方式值得提倡。
[責任編輯:普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