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要聞

客家端午節的講究:保留《詩經》時代中原遺風

時間:2014年06月01日 14:19 來源:成都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萬慶松每天都會在近郊洛帶古鎮洛水濕地走上一圈。最近一段時間 ,他特別關注的,是濕地葦蕩裏新長出來的菖蒲和蘆葦。作為村支書,這幾天,萬慶松一直在煞費心思地忙著一件事,就是在端午那天,讓所有遊客嘗到客家人秘方配製的粽子。糯米、紅豆、蜜棗、臘肉都不是問題,但到哪兒去採那麼多的新鮮葦葉卻讓他發了愁。

  萬慶松是地道的客家人,在他的印象中,兒時端午節,他母親總會帶他到外婆家。外婆一早會到房前池塘邊採上一大籃葦葉,然後用熱水漂洗乾淨,之後一邊和出嫁回娘家的女兒擺龍門陣,一邊靈巧地用葦葉將紅豆、棗子與用糖水浸過的糯米一併包成角兒,在經一段時間蒸煮的煎熬等待後,新出爐的熱氣騰騰的粽子,蘸上紅糖汁水,那甜蜜、糯香、與葦葉清香交織的味道,至今也讓他難以忘懷。

  端午是中國最古老的節日,其起源可以上溯到西元前六世紀的《詩經》時代。一則最廣泛的傳説,端午節起于對偉大詩人屈原的紀念——西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時為楚國大臣的屈原眼看自己的故土被戰火蹂躪,是年端午這天,他寫下絕筆《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而去。屈原的去世,讓楚國百姓十分哀痛,他們紛紛來到汨羅江邊,將滿提籃的粽子投擲江中,以祭祀屈原亡靈。

  就其實而言,粽子本是上古中國人的祭祀之物。《詩經》説:“殺時牡,有其角,以似以續,續古之人”,意思是説 殺了那頭頭角雄美的大公牛,遵照先人傳統,用以祭祀;《詩經·豳風·七月》説:“稱彼觥,萬壽無疆”,意思是説,要用雙角彎彎的牛角杯暢飲,才能表達祝福的厚意。可見,在上古時期,人們質樸的審美以角為貴,角是人神溝通的靈物。所以,上古時期人們在採用五穀祭祀社稷神時,也就用楝樹葉將五穀包裹成動物之角的形狀了。隨著這種高高在上的祭品逐漸演變為一種食俗時,其包裹的植物葉,也隨地域的不同而發生若干的變化,葦葉、麻竹葉、桂竹葉、月桃葉、芭蕉葉、荷葉,不一而足。其主要食材構成,北方過去是黍,南方為糯。

  按照中國古代曆法,五月為仲夏之午月,而午月伊始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的日子。午午相重,“午”與“五”通,端,初始也,賦予曆法數字許多神秘臆想的中國古代人為此將這一天稱為“端午”。農曆五月之初,正是草木長勢旺盛的時節,綠風浩浩,大地如歌,是那麼歡欣,那麼怡人。但在上古國人的心目中,五月卻是“惡”月,端午更是五月裏最不吉利的一天。古人之所以對五月深惡痛絕,是因為此時節漸入熱夏,濕熱瀰漫,瘟疫流行,迅速滋生的蚊蠅、蛇蝎、蜈蚣等開始播害人間。於是,古人除了用粽子祭祀土地社稷,以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外,也將散發辛香的艾草、菖蒲、青蒿懸挂門前,並在室內灑雄黃酒,以驅除“五毒”之害。

  也正因為此,這些植物的名字也就很早記述在了《詩經》之中。《詩經》中,菖蒲是與人類最早的糧食荷聯繫在一起的——“彼澤之坡,有蒲與荷”的句子;艾則與對愛人的思念連在一起——“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這裡的“蕭”就是青蒿。在植物靈崇拜的年代,因為它們的異香和藥用價值,使之成為上古中國人最早的圖騰偶像,也是後來神聖的祭祀用品。

  洛帶是中國內陸最後的“客家王國”,80%居民都是根源中原、遷移千年、輾轉千里而來的客家人後裔。對客家人而言,“寧賣祖宗田,不丟祖宗言”。意思是説,錢財乃身外之物,尊崇代代相傳的禮俗傳統才是成家立業的根本。所以縱然客家的節慶風俗是如此豐富多彩,但基本內涵都具有祖先崇拜、尋根報本、家人團聚的一致性和同一性。

  萬慶松説,端午是客家人的大節,在外的客家人都會回家來,祭祀祖先,與家人共用粽香瀰漫的天倫之樂;“薩官老爺(土地神)是客家人的保護神,所以在端午節,客家人首先祭祀的是薩官老爺;之後再把新採的菖蒲、艾蒿挂在門楣上,灑雄黃酒,再之後給祖先牌位上香,神案上貢上菖蒲、艾蒿以及刀頭。在端午節的餐桌上,客家往往會多添幾雙碗筷、幾把椅子,以示先人在和自己一同過節,寄望先人保祐;吃粽子是全家老小都嚮往的,因為客家有句俗話——‘食過五月粽,寒衣收入箱’。晚飯後,客家人還會將菖蒲、艾枝放在一口大鍋裏煮熬,之後一家人各自取水洗澡,以去穢健體。”

  客家人在保留祖居地傳統禮俗的同時,也融入不少嶺南客居地的習俗,在歲月的長河中逐漸形成自己的端午節習俗。在洛帶端午節這天,出嫁的女兒都要帶上粽子、鹽蛋、皮蛋等禮物回娘家拜望父母。或許,這個端午我們就到洛帶,去嘗那詩經時代的粽子,去嗅那《詩經》裏記述的蒲草與艾香,去感受客家人源自中原的端午傳統禮俗。

[責任編輯:李典典]

相關閱讀: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