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端午,似乎所有人都忙碌了起來:商家絞盡腦汁搭車搞促銷,大人小孩商量著去哪兒休假,老人們則遵循傳統買艾蒿菖蒲,張羅端午宴等。也有不少專家學者呼籲全社會重視兩千多年來在端午身上凝聚的傳統文化內涵,不要忘了端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氣節。
對於端午所體現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氣節,本報從昨日開始的“粽情粽義 川人氣節”文明使者端午話氣節系列報道,學者專家們談得很精闢很精彩,不用贅述。在此,想重點説的是,弘揚端午文化,還應與家風文明結合起來。
2014年初,央視推出“新春走基層·家風是什麼”系列報道,家風一詞頓時風靡全國,也引發了對家風的大討論。家風到底是什麼?家風,就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傳統風尚、風氣、風俗。家風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現代傳承,是立身做人的行為準則,是社會和諧的基礎細胞。
賽龍舟、吃粽子鹹鴨蛋、挂艾蒿菖蒲、洗藥水澡、抹雄黃粉、走親訪友……這是中國人過端午節的具象化表現方式,帶有濃厚的農耕文化氣息,也可歸入家風的範疇。時至今日,儘管很多人過端午節已被異化為“吃喝玩樂購”,但仍有不少人堅守傳統的過節方式,傳承著端午兩千多年來的風俗習慣。
不用忽視的現實是,消費主義正在強力消解各種節日的本質意義,端午也不例外。過多指責人們的消費新理念在蠶食對節日的精神依賴,似乎過於苛刻了。那麼,在順應新形勢的前提下,如何將端午過節與家風文明有機地結合起來,並讓人民群眾樂於接受呢?
回家看看,家人團聚一堂,應該是重中之重。中國的每個傳統節日,都離不開“團聚”這個家風主題。不要以為只有中秋和春節才是團聚的節日,那是誤解。放下工作煩惱,停止庸碌奔波,拋開精神壓力,帶著家人回到父母身邊,弟兄姐妹歡聚一堂,吃一頓父母張羅的傳統端午宴,相互之間交流溝通,然後再走親訪友,加強家族情誼,不僅能促進親情,還能慰藉父母孤獨之心,也能讓自己盡興而歸。
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不用痛心疾首,不用刻意説教,不用矯揉造作,端午的家風內涵,已經潛移默化植入我們和孩子的腦海,傳承深入人心。
若能如此,何樂不為?
[責任編輯:李典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