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繼續講好澳門故事(澳門回歸15週年系列訪談)
——訪澳門日報董事長李成俊
本報記者 蘇寧 江琳
《 人民日報 》( 2014年12月18日 23 版)
創辦于1958年的《澳門日報》是澳門最具影響力、規模最大的報紙。創報“元老”、《澳門日報》董事長李成俊雖已屆耄耋之年,但談起《澳門日報》走過的56年曆程,特別是澳門回歸15年來《澳門日報》的發展,老人精神十足地打開了話匣:“澳門回歸給《澳門日報》發展帶來了很大的機遇。”
李成俊介紹,回歸前,《澳門日報》一般每日出32版。到了2005年,回歸6年後,《澳門日報》就增至64個版,翻了一番。如今,《澳門日報》日常版面70個,發行量佔到澳門報紙發行量的90%以上。
“《澳門日報》的發展除了與澳門回歸後經濟連年高速增長有關,還與我們堅持在‘一國兩制’方針下‘澳報澳辦’有關。《澳門日報》立足澳門,依靠祖國,面向世界。”李成俊説,回歸15年來,隨著澳門與內地交流的增多,《澳門日報》加大了對內地新聞的報道力度,一般每天都有多個版面報道內地情況。報紙除了在澳門本地發行外,還銷至香港、珠海、中山、順德、廣州等珠三角地區。
作為一家愛國愛澳的媒體,在“一國兩制”、“澳人治澳”的大框架下,《澳門日報》如何把握對特區政府的支援與批評?“無論何時,報紙都應該成為一個制衡的力量。我們對特區政府的各項政策措施既進行報道,將特區的現狀展現給海內外讀者;同時也開展批評監督,時進諍言,指出特區政府某些部門工作中的不足。”李成俊説:“可喜的是,媒介的監督不僅沒有引起特區政府的反感,行政長官還多次打電話致意,對批評表示理解與歡迎,認為很有必要。”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李成俊曾是東江縱隊的一名戰士。1944年,日軍侵華之際,高中剛畢業的李成俊帶領10多名澳門同學前往內地參加抗日遊擊隊。“那時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香港淪陷,廣東的珠江三角洲全部陷入日軍的鐵蹄之下。看到祖國大半河山淪陷,我們心情異常悲憤。”
李成俊説,澳門兒女自抗戰爆發便積極投身救亡運動,從1938年10月至1940年上半年,文化界的聯盟——澳門四屆救災會共派出了11隊服務團,到廣東開展戰地服務,甚至親上火線與敵人交鋒,“這些青年男女有的一去再沒能回來。”
“有些人認為我之前在東江縱隊抗日,後來回澳門創辦《澳門日報》是棄武從文,其實不是。”李成俊解釋説,“我參加遊擊隊,主要工作是在機關報《新大眾報》擔任采編工作,進行抗日宣傳,這為我此後創辦《澳門日報》打下基礎。”
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今天,李老並不擔心傳統紙媒的生存。他説,“報紙要辦得成功,需要與時俱進,自上世紀90年代,澳門日報社就創辦了《澳門日報》電子版,適應網路時代的到來。”他認為一份報紙要想成功,形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真材實料”。
李成俊介紹,《澳門日報》的內容既有陽春白雪,又有下裏巴人,同時,還有深度報道、權威新聞評論等紙質媒體的特有“利器”。他對《澳門日報》的未來信心十足:“回歸後澳門的發展變化,給《澳門日報》帶來更多鮮活生動的好故事,相信隨著澳門的進一步發展,好故事會越來越多,《澳門日報》也將繼續把故事講好。”
[責任編輯:普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