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邊書是文人對書的一種偏愛。在書房裏泡一壺清茶,捧一本毛邊書,邊讀邊裁,閱讀把玩,是一件很有情趣的事。近日,譯林出版社將全世界愛書人的聖經《查令十字街84號》也做成了毛邊本。指尖劃過毛邊,裁開一頁閱讀一頁,體會一段充滿溫暖和愛的書緣。
所謂毛邊書,就是印刷的書裝訂後不切光,“三面任其本然,不施刀削”,頁與頁相連,看書時需用裁紙刀裁開。另外,在書頁四週留有較多空白,可供閱讀者做筆記。這種別具情趣的裝幀方法曾盛行于歐洲。上世紀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是中國毛邊本的鼎盛期,幾乎成為一種出版的常態。
魯迅和周作人兄弟倆合作編譯的《域外小説集》初版本,被認為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個毛邊本。魯迅還曾自稱為“毛邊黨人”,認為書的形式和書的內容是渾然一體的。1935年7月16日,魯迅在給東北作家蕭軍的信中這樣寫道:“切光的都送了人,省得他們裁,我們自己是在裁著看。我喜歡毛邊書,寧可裁,光邊書像沒有頭髮的人———和尚或尼姑。”周作人曾在《語絲》上撰文聲稱,制毛邊本“就是要使自己的書好看些,用刀裁一下,在愛書的人似乎也還不是一件十分討厭的事,至於費工夫,那是沒有什麼辦法,本來讀書就是很費工夫的”。
中斷了很長一段時間後,毛邊本到上世紀80年代末重新出現,當時就連一些從事出版工作的人都不明白毛邊本是什麼東西,甚至有不少人還以為這是一種“半成品”“未成品”。經過藏書家唐弢先生、黃裳先生等人撰文介紹和提倡,包括自己出書時要求出版社留毛邊本,毛邊本才重新興起。
近年來,譯林出版社相繼出版了《莎士比亞書店》《辯論》《晝行燈閒話》等書的毛邊本,受到愛書人的關注和追捧。專家表示,毛邊書是時代的産物,在資訊爆炸和流量為王的今天,毛邊本不可能再大範圍走紅,但它所具有的閱讀儀式感讓現代人沉潛內心,進入“物我兩忘”的閱讀境界,也更能體味生活的樸拙之美。
[責任編輯:楊真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