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書訊

牛津大學政治學元老阿蘭·瑞安《論政治:2500年政治思想史》出版

2016年12月07日 14:10:44  來源:鳳凰讀書
字號:    

  跨越2500年人類政治思想歷程,歷時30年寫作,牛津大學政治學老教授阿蘭·瑞安畢生研究和教學經驗的結晶《論政治》中文版日前有中信出版社出版。這套叢書受到劉擎、周濂、哈羅德·布魯姆、史蒂芬·格林布拉特等中外學者一致推薦。上下合集,包含:《論政治·上卷:從希羅多德到馬基雅維利》、《論政治·下卷:從霍布斯至今》。

  這是繼喬治·霍蘭·薩拜因的經典《政治學説史》之後,政治思想研究界的最新通史著作。相比薩拜因1937年的作品,瑞安的這本書站在歷史的更高處,在21世紀的新視角之下重整西方政治思想的歷史圖景。

  《論政治》為所有愛好歷史、關心政治現狀的讀者所作;雖説是政治思想史,這本書並不是一本集合“誰,在什麼時間,有什麼著作,表達了什麼思想”的政治思想教本。不鋪陳概念,也不糾纏理論——相反,它帶領你在歷史中讀懂思想,在思想中洞悉歷史。跨越2500年的思想與時代的交鋒,其中既有著名的思想家,也有改變了世界政治面貌的戰爭、革命、思潮、歷史趨勢等等。如作者所説,書中的歷史和觀念深度討論,止于“我們如何治理自身”這個公共問題的深度。

  當然,本書也少不了對數十位政治思想巨人介紹。作者梳理了每位思想家的簡要生平和主要觀點,並且安排他們圍繞一些基本政治議題展開了跨越時空的對話。用阿蘭·瑞安自己的話説,讀罷本書,你能夠拿起任何一本政治學經典讀得津津有味,談得頭頭是道,他的目的就達到了。

  自由、公平、民主、幸福……這些人類政治的核心價值應該如何最好地實現?短短幾個詞,作者卻從中挖掘出了數十代思想家的深度。談古論今之中,本書啟發我們更好把握我們自身和整個社會的價值追求。

  一覽人類觀念的千年傳承,從人類政治歷程中尋找解決當今問題的資源。從雅典的城邦民主和波斯的專制,到當今世界的反恐政治和國際政府,本書是21世紀時代全新的立意下反觀的政治思想史。作者以此講授了當代人必需的政治歷史視野和大局意識。

  【內容簡介】

  牛津大學政治學元老阿蘭·瑞安歷時30年寫作,完成了這本匯集他的畢生研究和教學經驗的政治思想通史。這是獻給大眾讀者的一門生動詳盡的政治思想課,一部政治學領域最新的集大成之作。

  政治的歷史,就是關於 “人如何治理自身?”孜孜不倦的追問。以此為出發點,本書為我們呈現了一部綿延2500年的政治思想史話。古往今來,眾多思想偉人、戰爭 、革命、思潮、論戰,一次次革新了人們關於自由、公平、民主、幸福、平等的觀念,也改變了社會的面貌與發展軌跡。這些思想家和歷史大事,是政治思想史上的一座座里程碑;作者用豐沛的史料和廣博的學識,為我們深入淺出,侃侃而談。

  上至希波戰爭引發的古典政治對話,下到21世紀的環保政治、反恐政治議題,人類的政治傳統在幾十代思想家的觀察、思索中,和人們數千年的鬥爭與試錯中一路走來。本書不是一部“誰,在什麼時間,有什麼著作,表達了什麼思想”式的篇章集合。 它為所有愛好歷史、關心政治現狀的讀者所作,不鋪陳概念,也不糾纏理論——相反,它帶領你在歷史中讀懂思想,在思想中洞悉歷史。小到政治家們的爭論、決策,大到改變世界的戰爭與革命,了解了曾經人們的政治理念,才明白他們為何那樣行事。

  在綿延2500年的政治思想畫卷中,數十位偉大的思想家是其中最為炫麗的色彩,他們是人類政治的立法者。從古希臘的希羅多德、柏拉圖,到奠定現代政治學基礎的馬基雅維利和霍布斯,下至近現代的馬克斯 韋伯、約翰 羅爾斯,作者用舉重若輕的筆調和靈巧的思維,講述了每位思想家的簡要生平,以及他們最具歷史影響的觀點。後見之明也是本書的旨趣之一:如果柏拉圖、馬基雅維利、馬克思等人天上有知,看到他們的創見在後來歷史中的樣子,會有怎樣的評論和反思?

  如果你想知道今天的我們為何這樣思考,社會為何如此運作,就來這本思想史中去尋找答案吧!一覽人類觀念的傳承之路,《論政治》將是你開啟博古通今的大視野、學會獨到地“論政治”的起點。

  【作者簡介】

  阿蘭·瑞安(Alan Ryan),政治學家、政治評論家、英國國家學術院成員。

  他生於1940年,1988年開始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政治學教授,1996年至2009年間,擔任牛津大學新學院(New College, Oxford University)院長。之後,他還陸續執教于普林斯頓大學政治學系和斯坦福大學哲學系,2015年退休。

  瑞安的研究領域非常廣泛,跨越政治理論、哲學和法學,專攻自由主義政治理論,並且是斯圖爾特 穆勒、約翰 杜威思想研究方面的權威。同時,瑞安也是一個關心公共事務的學者,針對世界的政治時事發表過大量的講座與評論,並長期為《紐約書評》《倫敦書評》《泰晤士報文學副刊》撰寫書評和時事評論。

  【試讀】

  《論政治·上卷》序言節選(11-18)

  許多人和我一樣,窮其一生教授所謂的“政治思想”或“ 政治理論”,並就此著書立説。然而,令人驚訝的是,關於什麼是“ 政治理論”卻各有各的看法。它並非歷史,雖然它包括早已作古的思想家的思想;它不全是哲學,雖然它討論死去和仍在世的思想家的論點;它不能算是社會學,雖然研究政治的作者在社會學方面通常的確比較幼稚。一位同事曾説,政治理論家是緊抱著20 來本書鑽牛角尖的人;我花了半個世紀鑽研穆勒的《論自由》、霍布斯的《利維坦》等著作之後,感到20 來本這個數字還太高了點兒。不同的政治理論家雖然在學術上各執己見,但都堅信不疑,跨越幾個世紀與昔時的政治理論家及其同時代的人進行對話是有用的,儘管有時他們也因對話的艱難而感到氣餒。他們希望任何感興趣的人都來旁聽並加入這樣的對話,大家一起來聽一聽極樂世界裏的談話,聽不信人性本善的馬基雅維利如何嘲笑蘇格拉底的不諳世事,或傑斐遜如何承認亞歷山大 漢密爾頓對美國的未來比他預見得更加準確。

  這樣做必然可能會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無法起來自辯的古人。企圖和已經辭世的偉大思想家對話顯然有這個危險,因為即使我們對他們思想的解釋完全不著邊際,他們也無法做出糾正。我非常欽佩以賽亞 伯林,寫作本書時就是以他論述思想史的文章為榜樣的;然而,讀者讀他的作品,有時會搞不清他講的到底是孟德斯鳩的意見還是他自己的觀點,或者馬基雅維利是否真的致力於伯林所説的那些事業。20 世紀初的哲學家兼歷史學家R G 科林伍德聲稱,解釋歷史需要重新思考過去的思想。伯林在他的著作中是這樣做的,我在本書中也採取了這個辦法。至於如何當心不要把我自己的觀點強加到已經去世,無法自辯的人的頭上,我只能説,我在寫作的過程中一直牢記同行的不同意見。伯林的著作之所以如此生動鮮活的另一個原因是,他具有幾乎是奇異的能力,能夠抓住他筆下思想家的思路。企圖了解古人的思想固然困難重重,想像和有血有肉的古人相遇的情形同樣困難,甚至更加困難。然而,要想從多個角度看待我們的前輩,就必須冒此風險。

  和今天許多悲嘆“公共知識分子”式微的評論者一樣,我對一種觀點深感不安。這種觀點認為,嚴肅的政治思想家可以退回象牙塔中,專心撰寫只供同行閱讀的艱深而又卓有趣味的論文和書籍,把現代政治生活的前景這個問題交由報刊專欄的撰稿人去探討,或留給電視上貌似政治辯論,實則大吼大叫的吵架去糾纏。但我並不特別悲觀;艾倫 布盧姆題為《美國精神的封閉》那本憂鬱的書居然榮登暢銷書榜,這説明美國人的精神遠不像他想像的那樣封閉。雖然我不太喜歡弗朗西斯 福山的《歷史的終結與最後一人》,但該書的成功證明市井之中有公共知識分子,他們思想的追隨者大有人在。歷史和傳記從來喜愛者眾,僅舉兩例:西蒙 沙馬和戈登 伍德的著作大大豐富了我們的內心世界。但有些哲學史著作也廣受歡迎,令人羨慕。伯特蘭 羅素所著《西方哲學史》就是其中之一;我15 歲時讀到這本書,一下就入了迷。它和穆勒的《論自由》這兩本書改變了我的一生。多年以後拾卷重讀,我仍覺受益良多;當然書中有許多不準確之處,而且表現出來的偏見令人瞠目,又非常好笑。我以羅素的明晰達意作為楷模,雖然對使他當之無愧地榮獲諾貝爾文學獎那行雲流水般的文體,我只有艷羨的份兒。至於他的那些偏見,其中一些我也有,但我盡力不讓自己受其干擾。羅素不足為訓的一點是,他經常對與他意見相左的思想家不予重視,甚至嗤之以鼻。在本書中,我對不容置疑的偉大思想家的批評有時比較尖銳,兩個明顯的例子是柏拉圖和馬克思;但我對他們十分重視並充滿尊敬。我的尖銳批評針對的只是他們關於最佳治理方法的理論;柏拉圖的哲學思辨深邃、淵博、意趣無限,但他提出的治理政治亂象的辦法卻不太高明。馬克思的經濟分析和歷史社會學令人著迷,但他對如何管理社會主義經濟這個問題避而不談,這是不可原諒的。對他們二位絕不能嘲笑,但可以批評。

  由此可以看出,我是個熱心政治的人;我對政治的所有形式都深感興趣,對一切報紙和時事文章都熱切地閱讀。我也是懷疑論者。像大多數人一樣,我懷疑領導人的動機、才智和能力;但我與大多數人有一點不同,我也懷疑我們談論政治的方法。政府、領導人、評論家和普通老百姓談論政治時援引的許多思想其實沒有多少實質內容;還有一些思想很久以前有道理,但在現代世界中已不再適用。

  本書講的是歷史學家、哲學家、神學家、從政者和可能的革命者對一個問題作出的解答。這個問題是:人們如何能最好地治理自己?此一問題帶出了一連串其他問題,全都圍繞著一個中心,即人究竟有沒有管理自己事務的能力?許多撰著人認為,人掌握不了自己的命運,只是惡意的命運之神的玩物,或是不自覺間供天意役使的工具。要想改善人的處境,與其去搞政治,也許還不如去祈禱。即使説人能夠控制一部分世事,關於到底能控制多少,控制的是什麼,仍眾説紛紜、莫衷一是。許多撰著人説,只有某些人可以憑藉其道德上的或心智上的能力來控制自己的命運,比如,男人可以,女人不行;希臘人可以,波斯人不行;有財産的人可以,做工的窮人不行;信基督教的歐洲人可以,信異教的美洲印第安人不行;自由的美國人可以,黑奴不行。本書研究的題材就是2 500 年來對“人如何治理自己”這個問題提出的各種回答,包括“把命運交給智者,由他全權斟酌掌握”、“盡力確保富人和窮人都不能獨佔決策權”、“找到神一般的明主,給他以絕對權威”,還有“不要胡思亂想,乖乖

  做順民,把心思用在培養自己不朽的靈魂上面。”這些回答有古老的根源,也有現代的體現。它們又引起了更多的問題,有宗教方面的,也有哲學、歷史、生物學和社會學方面的,比如,國家應尋求何種正義?歷史的發展是否有既定的格式?人是否因生物學的原因而註定要無休止地打仗?還有“人活著究竟為什麼?”這個終極問題。不同理念導致對政治目的的不同理解,有的説政治的目的是生存活命;有的説是過好生活;有的説是獲得榮耀;有的説是爭取自由;有的説是來世得到救贖;有的説是通過革命推翻資本主義,以實現人性的解放。所有這些回答都對政治思想與實踐産生了影響。

  對於比較深刻的問題,我只探討到揭示人們應該如何治理自己的深度。對柏拉圖或霍布斯這類哲學家的學説,探討到這個深度需要很長的篇幅;而馬基雅維利這樣的懷疑論者對深刻的問題避而不談,所以只需解釋他為何如此的原因。本書講的是政治,哲學、宗教、生物學或社會學都只是順帶。這也是一本講書的書,講前人寫過的書。他們敘述歷史、總結哲學理論、編寫政治建言手冊,而且經常是數舉並行,每人都試圖勸説讀者在政治上走某一條路。對於他們的讀者認為理所當然的許多事情,今人並不認同,他們的讀者對書中內容與當地事務的聯繫瞭如指掌,而今人只有借助其他資料才能對其稍有了解,有時甚至完全無從得知。

  我希望本書能使得讀者喜歡前人的這些著作,並能就其中晦澀難解的地方為讀者釋疑解惑;但儘管本書包含了大量對前人著作的總結,卻並不能代替閱讀原著。我希望讀者能夠燃起興趣,去讀原著,和原著者的思維角力。本書中註腳用得很少,只是為了使讀者能夠核實我的敘述是否準確,而不是為了羅列另外的解釋激發觀念交鋒;為此原因,我在每一章中都建議了更多的讀物,以便使有興趣的讀者在本書有限的範圍之外進一步深入研究。雖然本書介紹的是著作及其作者,但它不是教科書,而是對大背景的介紹,也是一個由頭,藉以不僅介紹有關的著作,而且討論作者撰著的動機及所處的形勢。如果讀者讀完此書後,拿起柏拉圖的《理想國》、霍布斯的《利維坦》或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能讀得津津有味而不是茫然不解,或即使茫然不解也願意接著讀下去,深入探討,形成自己對作者觀點的意見,那麼我這本書就算成功了。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