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濟學:解讀現代經濟》,[英]理查德·戴維斯(Richard Davies)主編,中信出版集團/2016.9
寫于19、20世紀的歐洲小説,無論是法國、英國、德國,還是俄羅斯的作品,在記述上流社會生活方式時,通常都會以閒暇為主題。在那個時代,富人有足夠的休閒時段,自然也不缺打發時間的方式和金錢,而同期的白領上班族和最底層的散工勞工,卻都必須承擔繁重的工作。
但在而今的發達經濟體(發達國家,以及新興市場國家的發達大城市),情況發生了大幅度的轉變。1965年,擁有大學學歷的人(往往更富有)比擁有高中學歷的人享受的閒暇時光多一些,但到了2005年,前一群體每週休閒時間比後一群體少了8個小時。2013年公佈的美國調查報告再次驗證了變化數據。
一種解釋是,20世紀70年代特別是90年代之後,全球範圍內收入差距被不斷拉大,這其中包括投資收入和勞動薪酬的差距。富人更有動力付出更多時間工作。全球著名的財經媒體《經濟學人》在就此現象給予解讀的評論《報酬與休閒時光:要想灑脫真不容易》文中就談到,現代經濟“贏者通吃”的本質可能會放大替代效應。不但是富豪可以憑藉更高的資金規模獲得更高回報,而且就業于大企業的工人的待遇往往也高於一般企業的員工。這些因素都驅動人們為了賺錢付出更多工作時間,相反,那些沒有機會進入大企業工作的普通勞動者,卻只能把大量的時間浪費在肥皂劇上。
經濟學家曾研究認為,收入增長與幸福感增加之間存在一個臨界點,超出這個臨界點不但不能繼續增強幸福感,相反還會帶來持續的倦怠。《經濟學人》的評論認為,這一狀況其實也早已經發生了大幅轉變,在發達經濟體,工作呈現出知識密集與依賴腦力的趨勢,中上以上階層能夠通過創意型的工作獲得極大樂趣;“休閒已不再是社會力量的象徵,而是代表著無用與失業”。
20世紀90年代之後,尤其是最近十年來,全球範圍內各産業都出現了激進的兼併浪潮——不僅産業內産能和市場份額的分散程度被大幅降低,而且還不斷上演跨業擴張、鯨吞的好戲。這種現象也經常引發有關並購削弱産業競爭,加劇壟斷的批評。《經濟學人》針對此現象給出了深度評論分析。全球範圍內的産業兼併浪潮之所以出現,重要原因是全球化程度加深,衝擊了原先各自封閉的許多經濟體,造成大量生産能力出現短期閒置;與之同時,一些落後經濟體尋求通過結構性改革來提升競爭力。
當然,企業熱衷並購與商界和資本市場對規模效應的迷信也有關。《經濟學人》曾刊發了評論指出,對於很多産業項目、企業而言,規模擴大所帶來的成本節省變得越來越不明顯,比如建築物高度增加到一定水準,成本結構會變得更加複雜和昂貴;又如,多數企業合併項目,最終都以規模不經濟收場。在《經濟學人》刊發的另一篇題為《大企業與競爭:企業界的沙丁魚現象》文中,更以翔實分析指出,包括酒店業、零售業在內,很多企業提高規模也無法激活所謂的地理集聚效應——很多時候,規模的擴大,跟道德風險有關,旨在變得“大得不能倒”,説白了就是有助於要挾所在國出臺更加有利的救助、優惠政策。
《經濟學人》雜誌將近幾年的經典評論分析文章彙編為《新經濟學:解讀現代經濟》一書,簡體中文版最近由中信出版集團引進出版。這本書回歸經濟學的基本常識和邏輯,引入行為經濟學等新興的經濟學視角和主張,圍繞近年來全球經濟熱點話題,進行通俗化卻不失獨到深刻的解讀分析。全書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圍繞貨幣、金融危機和市場與管制等領域的熱門話題展開研討;在第二部分中,企業變革、失業、不平等、經濟停滯現象被分析剖解;第三部分則延伸至經濟現象、經濟學的前沿領域,探討機器人替代人類工作崗位、打車軟體的動態定價策略、噪音污染及管制等帶有爭議性的全新熱點問題。
這本書第一部分在探討貨幣問題時,也涉及人民幣國際化問題。《經濟學人》雜誌看好人民幣國際化的長期前景,讚賞英國倫敦在境外人民幣結算等業務領域採取的靈活態度,但也指出,人民幣的開放仍是一個漸進的長期進程,境外交易方過於樂觀的預期不盡現實。在談到金融危機時,《經濟學人》雜誌的多篇文章指出,金融危機是現代金融交易方式和監管方式的助産士,包括中央銀行、存款保險和證券交易所等制度設計都是危機最為深重時被設計出來的“膏藥貼”,因而在危機後的重新繁榮進程中往往無法發揮預見性的管控作用。
不平等問題是最近十年來最為熱門的經濟、社會話題。《經濟學人》雜誌認真分析了巴黎經濟學家經濟學家托馬斯·皮凱蒂的《21世紀資本論》一書的觀點,並引述了多家國際組織、部分經濟學家在此問題上的研究觀點,指出再分配政策事實上無法起到扭轉不平等格局的作用,也不至於阻礙經濟發展,卻可以避免貧富差距問題引發系統性的社會危機。
《經濟學人》雜誌毫無疑問贊同機器人、人工智慧將威脅人類就業乃至生存發展機會的觀點立場。《新經濟學:解讀現代經濟》這本書中收錄的評論也指出,技術變革産生的影響往往一段時間才能顯現出來,從目前來看,自身技能與新技術能夠産生很好互補性的就業者要遠遠少於將因為新技術走向失業的人,社會將因此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
鄭渝川
[責任編輯:楊真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