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展上,臺灣琴會會長陳雯為福州古琴愛好者舉行古琴講座並現場演奏古琴曲《平沙落雁》,余味良久。 記者劉可耕 攝
中新網福州11月6日電 (記者 劉可耕)“琴音繞梁,余味良久……”6日,浸淫于嫋嫋沉香,一身漢服著裝的臺灣琴會會長陳雯端坐古椅演奏古琴曲《平沙落雁》;琴友席地傾聽,人間紛擾,瞬間淡忘。
當天,作為2016海峽兩岸古琴藝術交流系列活動之一的“和韻”古琴展在福州首寬藝術館啟幕。國家級非遺古琴藝術傳承人龔一,臺灣琴會會長陳雯等兩岸古琴藝術家共同觀展。臺灣琴會會長陳雯,南通市非物質文化(梅庵派古琴)代表性傳承人洪晨為福州古琴愛好者舉行古琴講座,深受青睞。
臺灣琴會會長陳雯傳授福州一名7歲女童古琴彈奏技藝。 記者劉可耕 攝
1961年出生於臺灣的陳雯,祖籍福州。自幼喜愛音樂,在父親的影響及偶然的機緣下,于14歲時開始師從馬錦鑾老師學習傳統古箏。1977年以古箏考入臺灣藝專,後轉主修古琴,由王海燕教授啟蒙,1979年轉入古琴耆宿孫毓芹教授門下修習至1982畢業。同年進入中國文化大學音樂系國樂組主修古琴。1985年畢業後,留校擔任古琴講師。2014年獲馬來西亞拉曼大學中文系博士學位。
陳雯女士説,很榮幸首次回故鄉參加此次融音樂會、講座、古琴展于一體的兩岸古琴交流盛大活動。
臺灣琴會會長陳雯為福州古琴愛好者指導在古琴演奏中的指法運用。 記者劉可耕 攝
陳雯表示,古琴在臺灣歷史悠久,早在明代就有歷史記載,清代時候相當活躍,彈奏古琴一度在文人中盛行。1949年後,有4位大陸古琴藝術家到臺灣傳授古琴演奏技藝,慢慢的進入學校體系。當今,古琴社團、民間組織在臺灣蓬勃發展。“臺灣古琴製造師尊古法,演奏方面也注重師傅的言傳身教。”
據介紹,成立於2011年的臺灣琴會目前會員有100多人,有專業院校,也有來自民間愛好者,還有大陸的琴友加入。
臺灣琴會會長陳雯(圖中)觀看2016海峽兩岸古琴藝術交流系列活動之一的“和韻”古琴展 。 記者劉可耕 攝
于2013年開始擔任臺灣琴會會長的陳雯,近年間先後參加北京中國琴會主辦的相關古琴活動,上海古琴賽事擔任評委。在頻繁奔波于兩岸古琴交流過程中,她發現兩岸古琴特色有所不同。“近些年大陸以辦古琴音樂會及研討會議為主,臺灣則是多以講座講學為多,各有特點,也各有所成;大陸的古琴人群眾多具有優勢,活動一做起來比較大型,臺灣則精巧。”
講座上,陳雯一語驚人。她説:“古琴藝術不適合麥克風,更適合現場與觀眾不借助音響的傳真,直接聆聽原音;古琴需要知音好友之間心與心的交流,通過舉辦雅集講座,大家可以面對面交流進行討論,更好地了解臺灣古琴的前世今生。”
陳雯對中新網記者説,從物理學來看古琴屬於阿爾法波即中慢速波,能使人沉靜,符合身、心健康要求,是現代文明發展欠缺的東西。“自從成功申報‘世遺’以及網際網路傳播使得有著三千多年曆史的古琴,越來越受到兩岸民眾喜愛。以古琴銷售量來看,大陸普及率很高;大臺北地區有8家社區大學開辦有古琴課程,呈現滿額狀況。”
“在我血液裏流淌的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基因,情不自禁找尋這個根,生命才能踏實。”陳雯娓娓道來。
雅集講座,曲終人散。現場仍有不少琴友等候這位來自海峽對岸的臺灣古琴藝術家講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動人故事。(完)
[責任編輯: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