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交流與合作

兩岸兩教授一“碳”挑起海峽情

2016年08月24日 07:30:38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很多以前參加我們研討會的學生,現在都成了海峽兩岸碳材料領域高校及企業的中堅力量。他們通過自身的資源,又將自己的學生、同事介紹過來,使我們的研討會規模不斷壯大,常辦常新。”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院長康飛宇23日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

  當天,第14屆海峽兩岸碳材料研討會在廣西南寧舉行。這項自2000年起已舉辦了14屆的海峽兩岸碳材料領域學術交流大會,發起人便是康飛宇和臺灣逢甲大學教授柯澤豪。

  談起二人的相識,柯澤豪笑稱那是一場發生在西班牙沙漠城市中的高溫邂逅。“1994年,我代表臺灣學術界到西班牙格拉納達參加世界碳學會議,45℃的高溫下,整個會場就只有我跟代表大陸參會的康飛宇教授説中文,中華兒女血濃于水的情感讓我們很自然地就熟悉熱絡起來。”

  柯澤豪説,在當時政治大環境下,兩岸交流是非常少的。但是基於對碳學的鍾愛,共同的話題及雙方對彼此生活環境的好奇,一來二去,兩人很快一拍即合。“2000年是千禧年,我們都覺得新世紀應該有一個新開始,商量之後,決定創辦海峽兩岸碳材料研討會,以學術搭臺,促進兩岸民間交流”。

  站在容納了海峽兩岸百名碳材料研究領域專家、學者的第14屆研討會會場,柯澤豪坦言實在沒想到當年與老友的突發奇想會延續至今。“既沒想到研討會能連續辦了14屆,也沒想到規模會越辦越大,從當初的十幾人,如今已有一百多名兩岸學者參會”。

  22年過去,因“碳”結緣的康飛宇目前已是中國國家奈米研究重大專項首席專家,柯澤豪也成了臺灣碳學研究的領軍人物。

  “兩岸都是中國人,同根同源。臺灣有臺灣的研發優勢和外貿經驗,大陸有廣闊的資源和市場,兩岸可以共同合作加速開拓國際市場。”柯澤豪告訴記者,目前他已在上海開辦了科技公司,公司生産的碳材料膠布已經上市。

  康飛宇介紹,除了柯澤豪,本次參會的臺灣成功大學陳瑾惠教授也在深圳註冊了公司,“很多臺灣科學家都是通過參加研討會,增進對大陸的了解,信心倍增前來投資,從而實現了從學術交流到實際應用的跨越。”

  康飛宇表示,2017年第15屆海峽兩岸碳材料研討會將在臺灣高雄市舉行,由臺灣中山大學主辦,大陸的中山大學也將協辦。“這是繼兩岸清華深入交流合作後,兩岸中山大學也將架起合作之橋”。(完)

[責任編輯: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