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福州6月20日電(記者巫奕龍)客家人從哪來,到哪去?地處閩西上杭縣的海內外最大的客家族譜博物館,史詩般地呈現客家民係形成、發展與播遷的曲折歷程,印證著兩岸客家同祖同源、一脈相承的情緣。
客家族譜博物館去年下半年正式開館,佔地1萬多平方米,建築面積3萬多平方米,目前收藏153個姓氏3000多部2萬多冊客家族譜、2萬多份契約、100多幅客家祖圖及客家神明崇拜圖等,涵蓋了閩臺客家百家姓開基始祖族譜,建成了以客家族譜為中心,涉及客家宗族文獻、民俗器物文物為一體的藏品體系。
“客家族譜博物館,緣起于1993年開始的臺灣客家鄉親的尋根,發展于海內外客家人特別是臺灣客家鄉親的族譜對接需求。”中共上杭縣委書記謝海波説。
“從唐末,到元初,成客家,有史記,屬漢族,是民係。”唐宋時期一部分南遷漢人進入贛閩粵邊地區,逐漸與當地居民融合,成為以南遷漢人為主體的客家先民。作為不斷遷徙中形成的漢族民係,客家特別重視族譜凝聚人心功能。客家族譜是海內外客家人的集體記憶,是客家人凝聚力的內核。
客家是臺灣第二大族群,客家祖地閩西是臺灣客家鄉親的重要祖籍地。自唐宋以來,50多個客家姓氏在上杭開基創業,並向外播遷,裔孫幾千萬人。上杭境內還留有李氏大宗祠、丘氏總祠、張化孫墓等一大批客家祖祠、祖墓。
客家族譜博物館名譽館長、研究館員嚴雅英説,上杭自1993年起廣泛徵集閩、粵、贛、臺、川、桂等客家地區的族譜文獻,開展客家族譜的挖掘、搶救、保護和研究整理工作。2000年上杭成立了海內外唯一的以客家民係家族史料為收藏中心的博物館——客家族譜博物館。
多年來,客家族譜博物館利用館藏優勢,為數以萬計的海內外客家鄉親提供了尋根探源、族譜對接等服務,先後接待了中華海峽兩岸客家文經交流協會、臺灣世界客屬總會等臺灣客屬團體,于2009年、2010年、2015年三次赴臺展出各個時期的族譜400多部(冊),還與臺灣聯合大學、龍岩學院等4所高校建立了客家族譜研究教學實踐基地。
客家族譜博物館形象再現了客家人遷臺的渡海悲歌:電閃雷鳴,戎克船在海浪中搖擺前行,船內驚恐的客家民眾緊緊抱住祖先的神主牌。同一展廳,以族譜為立面墻背景,展示了大量臺灣客家宗祠、族譜文獻資料,還以山寮和農村生活大型場景,呈現客家人篳路藍縷開墾山林、建設臺灣的歷史。
博物館還展出了一本修于1938年日據時期的臺灣《林氏族譜》。族譜第一頁清晰記載了祖先來自大陸原鄉,還有流派世代排行詩,表明林氏族眾在日本殖民統治者極力推行“皇民化運動”之時,仍然不忘故土,不忘中華血脈淵源。
6月13日,作為第八屆海峽論壇的子活動,上杭海峽客家族譜文化風情節在客家族譜博物館前拉開帷幕,包括170多名臺灣鄉親在內的兩岸客家研究專家學者、客聯會、宗親會等民間社團組織代表、企業家代表等400多人共襄盛舉。
在客家族譜論壇上,臺灣學者提出,30多年來,臺灣流行修譜文化,從族譜尋根的意識高漲,人們用續寫族譜的方式悼念先祖,進而追根溯源。到目前為止,臺灣客家人一般都毫無疑義地認為祖先來自大陸,因為一般客家人家中都有家譜、祖譜或族譜之類的譜牒,描述原鄉“開基祖”與臺灣“來臺祖”之間一脈相承的血緣關係。
“今後,我們將以家族譜申報‘中國檔案文獻遺産名錄’和‘世界記憶工程’為抓手,加快推進客家族譜博物館和閩臺客家族譜文化研究中心建設。”謝海波説,“我們將努力使海內外客家人特別是臺灣地區客家人充分感受到與大陸同根同源同宗,使客家在臺裔孫有譜可考、有據可查、有根可尋、有祠可拜、有墓可祭,吸引臺胞尋根謁祖,推動兩岸交流。”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