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個民族和國家賴以生存發展的重要根基。中華民族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無與倫比的文化奇跡,為中國人民乃至全世界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産。從兩千多年前開始形成的橫跨亞歐大陸的絲路文化,到近代革命者孫中山在革命實踐中形成的思想文化,都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思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的歷史時期,文化可穿越時空的界限,注入新的時代內涵,閃耀新的光芒。
互鑒共贏:兩種文化內涵相似
作為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的革命理想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豐富發展。他根據時勢發展,“適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把舊三民主義發展成為新三民主義。這是一次偉大的思想進步,也體現了孫中山文化思想中與時俱進的精神。
如何處理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關係,是孫中山在長期革命生涯中著力探索的大問題。他曾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落後性進行了深刻剖析與批判,但同時又十分珍惜中華民族固有的優秀文化傳統,正如他所説:“發揚吾固有之文化,且吸收世界之文化而光大之,以期與諸民族並驅於世界。”孫中山認識到“歐美強矣,其民實困”,中國“不能完全仿傚英美”。因此,有分析、有選擇地鑒別和吸收中外一切有益的文化成果,就成為孫中山文化思想的重要特徵。
相比于近代形成的孫中山文化,絲路精神則是經過幾千年的絲路文化傳承而形成的。首先,它要求不同文明互鑒,尊重彼此道路選擇。人類文明沒有高低優劣之分,因為平等交流而變得豐富多彩,正所謂“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中國與絲路國家都應堅持以開放包容心態看待對方,用對話交流代替衝突對抗,創造與不同社會制度、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傳統的國家和諧相處的典範。
其次,絲路精神還體現了合作共贏的追求。中國追求的是共同發展,我們既要讓自己過得好,也要讓別人過得好。中國將以建設性姿態參與地區事務,主持公道、伸張正義,推動通過對話找到各方關切的最大公約數,為妥善解決地區熱點問題提供更多公共産品。
可見,孫中山文化思想和絲路精神有著極其相似的內涵,都要求中國和世界的發展順應潮流,符合人類文明的共同發展規律。
[責任編輯:郜利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