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交流與合作

港臺學者談齊家文化:亟需大規模系統性考古發掘

時間:2015年08月04日 10:15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港臺學者談齊家文化:亟需大規模系統性考古發掘

  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秘書長朱乃誠介紹齊家文化及其玉文化。 孫自法 攝

  中新網甘肅廣河8月4日電 (記者 孫自法)齊家文化與華夏文明國際研討會8月初在齊家文化發現命名地甘肅省廣河縣舉行,多位香港、臺灣學者應邀參會。他們在會後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同中原地區文化相比,與華夏文明起源關係密切、西北地區黃河上游重要考古學文化的齊家文化被長期忽視,應該加大投入力度,對齊家文化開展系統性、針對性的大規模考古發掘工作,促進學界全面深入研究齊家文化。

  臺灣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教授、文博學院院長黃翠梅博士説,她2000年在北京大學一場學術會議上發表《中國新石器時代玉器文化譜係》,將中國玉器文化分為2個原生系統、4個次生系統和1個續生系統,齊家文化所在地的玉器當時稱為西北系統,並是唯一的續生系統玉器文化。

  所謂續生系統是指齊家文化玉器的種類、造型雖然大多受外來文化影響,特別是中原地區玉器文化西進影響,但其受影響後能“紮根”下來並持續發展,而且本身還對後代玉器文化産生很大影響。

  黃翠梅稱,北大演講至今15年來,齊家文化考古研究成果也進一步支援、強化了自己當初對齊家文化的認知,齊家文化玉器發展面貌及其歷史影響也越來越清晰,即齊家文化玉器祖源為東邊中原地區,也不排除其對東邊特別是黃河中游地區的影響。

  她表示,出土品是考古研究的起點,但齊家文化與中原其他文化相比長期被忽視,希望今後能系統性、針對性地進行齊家文化考古發掘,通過對齊家文化出土品的更深入研究,能更深刻地了解和認識齊家文化。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歷史系教授、中大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主任鄧聰認為,在距今4000年前後,齊家文化與中原地區文化有密切交流和互補關係,玉器方面受政治因素影響,中原地區圭、璋、琮、璧等玉制禮器向齊家文化輸出,同時,以齊家文化為代表的西北地區出産大量軟玉原料,反過來又輸出影響到中原地區玉器文化。

  他指出,齊家文化玉器的玉料來源、齊家文化與中原地區文化之間如何影響等問題,目前尚不明晰並存在爭議,這方面今後加強齊家文化考古發掘,進一步開展精細的研究,將是中國考古學發展很重要的一個方向。

  臺灣南華大學助理教授江美英説,30多年前讀大學時接觸齊家文化,並通過臺北故宮齊家文化藏品初步認識齊家文化,當時的觀念認為,邊陲地帶的齊家文化要落後於中原地區文化;20年前得知齊家文化除玉器外,還出土大量青銅器,也是青銅器傳入中原的重要通道,開始知道了齊家文化的重要性。

  這次應邀參加齊家文化與華夏文明國際研討會,第一次現場考察齊家文化發祥地齊家坪遺址,有機會“踩在歷史發展的一個源頭處,很感動,也很興奮”。她説,期待著儘早對齊家文化進行大型和專題考古發掘,相信這必將有更多、更大的驚人發現。未來,隨著齊家文化遺址發掘和綜合研究的不斷推進,也會讓中國史前文化發展路線及框架更加清楚。

  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秘書長朱乃誠説,齊家文化與華夏文明國際研討會吸引包括港臺在內中國全國40家研究機構及美國、瑞典、英國、日本等海內外專家學者代表積極參加,是迄今規模最大、學術含金量最足的一次齊家文化盛會,也是對齊家文化發現91年來研究成果的一次全面檢閱。

  他認為,深入探索齊家文化的各種有關問題,包括齊家文化與夏文化及夏王朝的關係、齊家文化環境變遷與經濟形態轉變、齊家文化演進、齊家文化與周邊文化關係、齊家文化玉器研究、齊家文化及西北地區早期金屬製品與冶煉技術研究等,通過在研討會上“百家爭鳴”,將進一步推動對齊家文化的全面研究。(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