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月11日電 據臺灣《旺報》報道,曾有評論家説:“一個駐校詩人勝過多個文學教授。”駐校作家制度在歐美大學校園是普遍而行之有年的教學模式,事實上中國亦有駐校作家傳統,魯迅、周作人、朱光潛、胡適、錢鐘書等作家均曾在校園內邊教學邊寫作。近年兩岸大學多設有“駐校作家”制度,也使得兩岸作家有更多機會走入對岸,接觸並啟發文藝愛好青年。
駐校作家制度近年在大陸的大學裏成為一種引人關注的社會文化現象,2012年莫言在獲諾貝爾文學獎桂冠後,接受北京師範大學邀請,成為長期駐校作家,並出任該校“國際寫作中心”主任。在這股風潮下,臺灣詩人余光中也曾于2012年受聘為北大駐校作家。
大陸開始重視作家或藝術家走入校園,可回推至2002年,曾任大陸文化部部長的作家王蒙,在中國海洋大學任文學院院長時,首創中國當代的駐校作家制度,隨後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復旦、同濟、深圳等大學都先後設立駐校作家制度,包括余華、王安憶、金庸等均曾進駐。
港、臺的駐校作家制度更是行之有年,臺灣在1995年由“中央大學”首開風氣,邀請陳若曦、黃春明等人擔任駐校作家,其後中興、清華、交大、東華、長榮、臺藝大、元智大學等跟進設立“駐校藝術家”制度。
臺師大寫作中心主任胡衍南指出,以臺師大的經驗而言,最打動名師來校的關鍵在於“一起為年輕人做點事”,有時在校內以小型沙龍或50人以內的小講座與學子面對面,對學生是很大的激勵。另一方面,作家名師能夠常在校園裏走走,已然成為大學校園裏的一道靚麗的人文風景。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