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交流與合作

發揮福建傳統醫藥文化在兩岸交流中的作用

時間:2015年01月09日 09:25 來源:福建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福建傳統醫藥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為閩臺區域民眾所推崇,是維繫中華民族健康理念、凝聚民族情感的紐帶。在長期的歷史演變進程中,作為中華民族健康文化的一種地方形態,它形成了以中醫藥為主、具有鮮明區域特色的文化體系。該體系不僅在核心要素上體現了以人的健康價值觀念為主要指標,而且形成以疾病診療、民間風俗、宗教信仰、飲食習慣和語言等形態出現的行為模式,因而亦是當前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應更好地發揮福建傳統醫藥文化在兩岸交流中的作用。

  在閩臺文化交流過程中,福建傳統醫藥文化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發揮,但由於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制約了其作用的進一步發揮。第一,對福建傳統醫藥文化的研究整理十分薄弱,未能形成系統性、完整性。福建傳統醫藥文化依地域之分,由閩南傳統醫藥文化、福建客家醫藥文化、畬族醫藥文化、武夷傳統醫藥文化等組成,這些傳統醫藥文化歷經數千年的積澱,在當地民眾的健康養生、防病治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並隨著福建移民的遷徙傳播到臺灣地區,成為當今臺灣民眾健康保障的重要體系之一。然而,目前對福建各地具有特色的傳統醫藥文化的研究仍處於零散狀態。第二,對福建傳統醫藥文化的發掘與發展,缺乏總體性的規劃與組織,從而使得在各種涉臺文化交流中,福建傳統醫藥文化交流或缺失或所佔比例極少。第三,對與福建傳統醫藥文化相關的文化遺産及“非物質文化”的保護,未能引起足夠重視。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産和非物質文化,正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第四,福建地處東南沿海,盛産許多道地藥材及大宗中藥材。這些具有福建特色的中藥材在福建傳統醫藥文化的發展、傳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福建各種節日慶典、民間習俗等傳統文化活動中充分體現傳統醫藥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但是,人們對於如何發掘、培植福建道地藥材及大宗中藥材,未能予以持續性關注,尚未形成産業化。為此,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弘揚福建傳統醫藥文化,促進兩岸文化交流。

  加強規劃,統籌發展。目前,我省尚無有關促進福建傳統醫藥文化發展繁榮的相關規劃,要儘快制定促進福建傳統醫藥文化發展的規劃或綱要,出臺科研傾斜政策,以促進福建傳統醫藥文化的研究、整理和發展。

  組織力量,系統研究。為適應當前閩臺文化交流快速發展的形勢,有關部門應設立專題研究項目,組織相關力量,進行系統、全面的研究整理。可以福建高校為龍頭,聯合各方面的研究力量,按閩南傳統醫藥文化、福建客家醫藥文化、畬族醫藥文化與武夷傳統醫藥文化四大部分,分別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並探討其與臺灣地區存在的血緣、文緣、醫緣、藥緣,進而形成具有福建特色的傳統醫藥文化研究成果。

  設立節日,普及知識。鋻於民眾對福建傳統醫藥文化的認知較為模糊,有關主管部門可採用多種宣傳手段,如設立相關節日,開展大型公益科普活動,普及福建傳統醫藥文化知識,幫助人們加深對福建傳統醫藥文化的認識,為福建傳統醫藥文化在促進兩岸文化交流中發揮更好作用打下紮實的人文基礎。節日的設立,可選擇福建歷代知名醫家如董奉、陳修園、蘇頌等人的誕辰,亦可選擇與我省對臺交流的重要平臺相對接。

  重視傳統醫藥“非物質文化”保護。福建傳統醫藥文化的産生、發展、傳播具有悠久的歷史,上至三國,下至清代,福建涌現出大批名醫,以及治病的單方驗方、藥材炮製工藝。百姓在生活、生産過程中,亦創造了許多具有福建特色的醫藥文化,如保生大帝文化、時令進補、養生藥膳等。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珍貴的醫藥文化遺産正逐漸離我們遠去。有關部門應抓緊對現存的福建傳統醫藥文化遺産進行普查、整理,以保護、搶救與福建傳統醫藥文化相關的文化遺産。

  培植道地藥材,促進其産業化。20世紀80年代,福建進行了中藥資源普查,結果顯示,全省有動植物、礦物藥446科2468種。福建道地藥材有30多種,如澤瀉、蓮子、烏梅、厚樸、太子參、穿心蓮、薏苡仁、巴戟天、陳皮、龍眼肉、葛根、牡蠣、銀耳等。這些中藥材許多是百姓餐桌上的日常食用藥膳,如上杭縣客家人常將燈芯草、九層皮、香藤根、山黃花、鴨腳草等中草藥,分別與豬肉或雞鴨肉等一起燉用,可達到降心火、降肝火、祛風濕、治産後頭痛、消炎等功效。這些習俗歷經數百年傳承而不衰,形成了一種以藥膳養生的傳統醫藥文化。為進一步擴大福建傳統醫藥文化的影響力,促進兩岸文化交流與傳播,要深入挖掘與拓展福建道地藥材的用途,並在其儘快形成産業化的基礎上,為福建傳統醫藥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提供紮實的物質基礎。(作者單位:福建中醫藥大學)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