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交流與合作

首屆閩臺同宗同名村交流大會舉行

時間:2014年06月17日 09:42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中新網泉州6月16日電 (郭斌 劉真真)“在我的記憶裏,原來小時候祭拜的神明,是從這裡傳過去的。”臺灣布袋港發展促進會理事長蔡維藩在首屆閩臺同宗同名村交流大會中激動説道,他所屬的蔡氏是由福建晉江東石分流到臺灣的。

  首屆閩臺同宗同名村交流大會16日在福建泉州舉行,來自兩岸40多個同宗同名村的300多位宗親代表齊聚,展開了一場兩岸尋根對接的聯誼大會。

  “聽我父親説,我們彰化蔣氏一族是鄭成功時期遷移過去的。”第一次回到故鄉的蔣東穎是與會宗親中年紀最小的一員,他對本網記者表示,“這次陪我父親過來交流尋根,回到老祖宗的地方,我感到很親切。”

  “彰化縣花壇鄉漢人入墾的歷史甚早,從史料分析始自明鄭時期。至明永歷20年(1666),當時南部隨鄭成功、鄭經來臺的漢人,開始隨著陸路北上在半線營盤附近移墾,逐漸建立臺灣中部第一個漢人聚落,名曰白沙坑,現名為白沙村,這是臺灣中部出現的第一個閩臺同名村落。”彰化八卦山文化協會理事長蔣敏全講述著彰化花壇鄉的歷史,他表示,明天(17日)將帶著兒子回到祖籍地,去尋找自己的宗親族友,把根找回來。

  86歲的臺灣宗親王阿讃帶著一套譜牒,首次代表族親來到泉州交流,“我是民國69年開始尋根,後來通過與大陸這邊頻繁互動,了解到我們王氏一族是第7世分流到了臺灣,如今在臺灣,我們已經衍傳到第18世了。”

  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副會長蔡幹豪表示,閩臺同宗同源有著幾千年的歷史,目前臺灣西部大部分是閩南宗源的衍派,從臺灣原住民的信仰傳承到晉朝時期臺灣保有的中原情節,再到唐朝的聚族而局,一直到大陸早期與臺灣宗親的互動建設等,都有著閩臺先民祖根的情結。

  交流大會上,兩岸專家學者、宗親之間同講閩南語,交流起來沒有一點障礙,鄉音鄉情濃郁。兩岸同宗同名村代表還向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捐贈譜牒文獻資料,38套臺灣宗親譜牒落戶泉州。

  臺灣譜牒專家、海峽兩岸和諧文化交流協進會會長陸炳文認為,兩岸的譜牒交流需要更加的民間化、網路化和普及化,“這樣才能發揮譜牒的作用,把兩岸親情串聯,延續血緣。”

  據介紹,來自臺灣的同宗同名村宗親17日將拜訪各自祖籍地,尋根探親。主辦方表示,此次交流大會將推進宗親文化的民間交流、強化海峽兩岸宗親族源的高度認同、傳承宗親共識的歷史內涵,不斷促進兩岸宗親深度交流與推動兩岸和平發展。(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