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印證壽光“世界海鹽之都”大型夙沙氏鹽技藝文化展由海峽兩岸攜手呈獻。巨型夙沙氏雕像成為遊客的留影“必選項目”,海峽兩岸鹽文化精品展成為今年文博會的焦點。
文化傳播
這次展覽可是説是一次鹽文化的普及展,讓壽光的百姓認識壽光輝煌的鹽業歷史,把壽光的鹽文化推向世界。
壽光是全國的海鹽生産中心、儲備調節中心、價格形成中心、現代物流中心、資訊匯聚中心,鹽業及鹽業企業在壽光境內外開發的原鹽産能達到1000萬噸/年以上,佔全國海鹽産能的1/3,壽光鹽業在全國海鹽行業舉足輕重。
作為200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的雙王城制鹽遺址群,是目前發現的中國歷史最久、規模最大、數量最多、分佈最密集、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制鹽遺址。雙王城鹽業遺址的發現,確定了雙王城及其附近一帶為商周時期制鹽中心的地位。同時,也進一步打響了壽光海鹽的品牌。
歷史根基
海峽兩岸鹽文化精品展設置集知識普及、工藝開發、産品展銷、招商合作于一體,既有大型鹽雕,又有小型鹽工藝品的開發展示。另外,在知識普及板塊裏,分設世界的鹽、臺灣的鹽、壽光的鹽和全國各地的鹽及鹽文化等板塊,將鹽的前世今生、應用領域等進行了全方位展示。
巨型夙沙氏鹽雕,是由山東夙沙氏生活用品有限公司委託臺灣澎湖石雕大師呂孟鴻先生,參考眾多古籍後雕塑出夙沙氏原型,再由臺灣臺鹽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藝術總監、臺灣三義木雕大師羅廣維先生,以臺灣之鹽混合壽光之鹽為原料,耗時三個月,精刻出這個世界最大的夙沙氏鹽雕。用兩岸之鹽共塑鹽聖之像,體現了兩岸鹽文化共根同源和夙沙氏的同祖同宗。
據悉,本次精品展的臺灣展區展出了大量鹽雕,這其中最大的看點就是把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翠玉白菜“搬”到了壽光。據了解,這棵重達80公斤的鹽雕翠玉白菜是臺鹽企業購買了臺北故宮博物院原件版權之後,按比例用鹽雕刻而成。翠玉白菜根部潔白無暇,葉部翠綠欲滴,市場價已達6.4萬元。
工作人員介紹説,研發鹽雕藝術關鍵是突破鹽品易溶損、難塑型的困境。經過特殊技術處理後,鹽呈現出光滑、圓潤如玉般的質感,所以鹽雕又稱為“鹽如玉”。臺鹽已開發了人物、動物、植物、浮雕、室內擺件等系列品種,並且每個産品都被賦予了不同的吉祥寓意,經濟附加值很高。“鹽雕不僅僅是種産品,更是海鹽文化在現代的重新闡釋。海鹽突破了食用鹽、鹽化工和洗化鹽的限制,開啟了海鹽觀賞時代。”
展會上,人們可以領略壽光鹽業悠久的歷史,眾多的海鹽歷史遺存和人文軼事。除了雙王城鹽業遺址群,還有現存壽光境內記載制鹽歷史和制鹽工藝的元朝元祐年間的《官臺鹽志》碑、鹽學碑,記載海鹽運銷的鹽道碑,明清以後的鹽馬古道、運鹽集散地公積運,儲存管理的西坨臺、龍車臺、鬍子嶺,提滷水井的方井旺等眾多鹽業遺跡。
科普教育
今年菜博會期間,壽光市多所學校都組織師生集中參觀,而參觀首站就是海峽兩岸鹽文化精品展。此外,一些家長也主動帶著自己的孩子來這裡接受鹽文化的熏陶,這個集知識與趣味于一體的精品展成為宣傳壽光鹽文化的“大課堂”。然而,文博會閉幕之後,精品展如何繼續發揮作用,也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
旅遊開發
在現場負責展銷的山東夙沙氏飲料有限公司工作人員介紹説,近年來,臺鹽利用鹽製品的核心技術,拓展附加價值較高的海水化學事業、海洋生物事業及資訊科技事業,帶領臺鹽走向轉型之路。臺灣鹽業生産副産品加工給國內旅遊商品開發提供了創業啟迪。
而壽光作為全國最大的海鹽生産基地,大力發展鹽業具有相當的文化積澱和技術積累。壽光市很早就確立了北漁、中糧、南菜的發展格局。而近年來,壽光市對海鹽的生産開發都指向了一個共同方向,那就是對海洋旅遊的開發和利用。夙沙氏“煮海為鹽”發現的並不只是一種單一的化學成分,更喚起了後人對以鹽業開發為代表的海岱文明。夙沙氏可謂海洋資源開發的鼻祖,海洋考古的依據,也是展示山東海洋發展風貌的最好載體。
文化、科技、旅遊在一定程度上是一脈相通的,規劃專家建議,壽光市以在雙王城商周鹽業遺址建設的山東海鹽博物館為中心,深度挖掘山東4000多年的鹽業歷史文化、海洋民俗文化,整合附近的洰淀湖萬畝蘆葦濕地、林海生態博覽園、小清河北岸10萬畝濱海蘆葦濕地、南水北調樞紐工程雙王城水庫、現代鹽田油田風光等旅遊資源,以及現存的官臺鹽學碑、鹽志碑等文化遺跡,結合鹽宗夙沙氏“煮海為鹽”、鹽馬古道等歷史傳説,建設獨具特色的濱海鹽文化生態旅遊景區,打響山東濱海鹽文化旅遊品牌,建設全國重要的鹽文化旅遊示範區,將成為半島藍色經濟區和黃三角洲生態經濟區建設的一大亮點。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