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交流與合作

兩岸三地華語電影的新融合

時間:2013年12月09日 10:55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兩岸三地華語電影的新融合

兩岸三地華語電影的新融合

兩岸三地華語電影的新融合

兩岸三地華語電影的新融合

  兩岸三地華語電影的融合始於上世紀80年代初,至今已經歷了多個階段。80年代初至1997年香港回歸為第一階段,此為三地電影融合的開啟階段,主要表現為內地和香港兩地開啟了直接的合作製片,香港電影的港味美學和工業體制開始影響內地;同時,臺灣電影也以香港電影為仲介,和內地電影進行間接融合,在90年代初形成了“臺灣資金、香港拍攝、內地外景”的三地電影融合格局。在概念層面,這一時期的兩岸三地電影也首次被整合為“華語電影”。

  1997年至2010年內地和臺灣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簡稱ECFA)為三地電影融合的第二階段,此為三地電影融合的發展時期,其中香港和內地電影更是進入了全面融合,特別是2003年《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簡稱CEPA)簽署之後,香港電影大舉北上,兩地電影在文化、美學和資金、人才等層面開啟了華語電影合作的新篇章。

  內地和香港電影加速了臺灣電影的商業化進程

  2010年ECFA之後為三地電影融合的第三階段,這一時期內地、香港、臺灣三地電影開始了前所未有的深度融合,華語電影的融合超越了之前的兩度融合而進入了後融合時期。其使三地電影特別是兩岸電影的融合呈現出了新的局面,對兩岸三地電影産生了較大的影響,特別是對海峽兩岸電影均有極大的美學提升。臺灣電影一向以文藝片見長,而商業性的缺失是其主要問題。後融合時期,內地和香港電影的商業因素特別是新的類型美學意識開始注入臺灣電影,提升了臺灣電影的商業維度。臺灣引進的內地或香港電影如《葉問2》《新少林寺》《寒戰》等商業大片取得了很好的票房,影響了臺灣電影的商業化進程。在這些商業電影的影響下,臺灣電影在保持其本土文藝根基的基礎上商業元素逐步嶄露頭角,已經凸顯出由單一風格向警匪動作片、成熟愛情片和古裝片等方向拓展的傾向,出現了《賽德克·巴萊》之類的動作大片。同時,臺灣電影整體的産業水準也在提升,2012年的年産量達到50部,再創新高;其中《陣頭》《犀利人妻》等片的本土票房超過一億新台幣。

  深度合作促進了華語電影的新整合

  兩岸電影的深度融合也影響了內地電影的創作,更是促進了華語電影的新整合。2010年以來,內地共引進了近20部臺灣電影,這些影片以人文和小清新表達在內地也取得了不錯的票房,對內地創作産生了一定的影響。如深受臺灣電影風格影響的內地影片《將愛》《失戀33天》《北京遇上西雅圖》等,這幾部電影中的人文情感和小清新表達形成了強大的藝術優勢,為內地此類影片的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後融合時期兩岸電影的合拍,是華語電影新融合的另一重要呈現。如僅在2012年兩岸就合作拍攝了《LOVE》《飲食男女2:好近又好遠》《痞子英雄之全面開戰》《新天生一對》《寶島雙雄》《臺北飄雪》等影片。這些影片均為兩岸甚至三地電影公司共同出品,其導演多以臺灣影人為主,但也有如《臺北飄雪》由內地的霍建起執導,但在臺灣拍攝,使用的基本上都是臺灣演員。兩岸合拍片,首先保留了臺灣電影中的地域文化、青春成長、人文寫實和小清新表述等特色。如《LOVE》中的當下臺北都市情感;《新天生一對》中的溫馨感人、笑中帶淚,回歸了上世紀80年代臺灣電影中經典溫馨的喜劇風格。這些合拍片也滲透了內地和香港電影的商業氣質,使得兩岸電影産生了新的美學融合。《LOVE》中的臺北和北京戀愛故事的互融,使之具備了愛情大片的品格;《痞子英雄之全面開戰》,定位於國際化商業動作大片,完全刷新了臺灣電影中小文藝、小清新的傳統思維定式。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