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我愛中國造》:盤點制造大國的成績單

2021-03-18 08:41: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作者:胡智鋒(北京電影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校長)

  近日,由中國教育電視臺聯合全總電教中心等制作並播出的十集大型電視紀錄片《我愛中國造》,全景式呈現了制造大國中國在制造業領域的歷史軌跡、重大貢獻和突出成就,給觀眾帶來了教育和啟迪,尤其是對廣大青少年觀眾的“四史”教育、愛國主義教育、職業教育等有著獨特的時代意義,獲得不錯的社會反響。

  這部紀錄片從創作和制作上來看,有幾個突出特點。一是“全”。全面和全景呈現成為該片與一般紀錄片所不同的獨特價值所在。第二個特點是“高”。該片的政治站位極高,把中國制造放在復雜而深刻的國內外發展態勢中深刻解讀,是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高度,來看制造業的價值,這樣的高度是以往少有的。第三個特點是“新”。不論是拍攝內容還是拍攝角度,該片處處體現出別出心裁的新意。如在新、老京張鐵路的對比過程中,觀眾對新舊兩條鐵路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和把握。還有中藥工業化等農業科技一些比較新鮮的領域和對象,都用創新的角度和方式進行記錄,這些是非常難得的。

  《我愛中國造》作為為建黨百年獻禮的作品,意義深遠。首先是政治意義。中國從建立民族工業體係,叩響市場大門到加入WTO,中國制造走向突破和變革的宏偉時代。從這個意義上講,該片聚焦制造業,展現制造業對于國計民生不可替代的重大支撐作用,對于提升民族精神、體現“四個自信”,特別是在當前復雜的國際形勢下,具有格外重大的政治意義。第二是教育意義。該片涉及到傳統工業、重工業、輕工業、新興工業等多種產業領域,上至航天,下至航海,大到高端科技,小到衣食住行,百科全書式地縱向、橫向深入展示我國工業、制造業發展的歷史,是具有教科書意義的愛國主義影像教材。第三是它的傳媒意義。《我愛中國造》從策劃、創作與制作,都彰顯出中國教育電視臺這一主流媒體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顯現出傳媒的價值:只有在真正關乎國計民生的重大領域,及時而準確地發出獨到的聲音,才是能夠立住的關鍵。

  該片對我們的啟示是多方面的。一是思想方面。該片的可貴之處,就在于大量紀實段落、歷史文獻和現場的記錄,都呈現出新的解讀。如張謇在動蕩時代中實業救國的過程、張謇和後人以及大生紗廠的記錄等,還有對中國制造高科技的探索、自主創新等材料的記錄,都是帶著一種全新的、深度的思考去呈現的,這是以往少有的。這告訴我們紀錄片一定要帶著一種思考,對熟悉的領域進行新的解讀,思想的力量應當是紀錄片所追求的。二是要有一種大局觀。大局觀是紀錄片的維度,要著眼于國際國內的發展,有更高遠的前瞻性,只有從大局中落筆,才能獲得更銳利的感受。三是要有自身鮮明特色。同類題材的紀錄片,《我愛中國造》的特色就在于它通過大量史料和信息組織,展開有效的國情、職業教育。

  紀錄片《我愛中國造》首播時正值中國教育電視臺四套節目全面改版為職業教育頻道之時,該片結合國情,指出了今後中國職業教育就業的方向,不僅是航空航天、裝備制造產業,還有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端制造產業。可以說,職業教育正是推動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升級的重要力量。

  《光明日報》( 2021年03月17日 15版)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