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文藝界代表委員談文藝新氣象:不負時代召喚

2021-03-10 09:39: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文藝界社科界委員時強調,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以精品奉獻人民、用明德引領風尚。我聆聽了總書記的講話,感觸頗深。”回憶起當時的場景,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委員依然歷歷在目。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文藝事業,從民族復興的戰略高度為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展指明瞭方向。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文藝工作者紮根人民、記錄時代,文藝創作不斷釋放新活力、展現新氣象,一部部精品力作向世界展現出真實而立體的中國形象。

  記錄時代的精品力作不斷涌現

  火熱的時代生活給文藝工作者提供了豐富的創作源泉。“兩年來,我們喜迎新中國70年華誕,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今年是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文藝工作者努力書寫中華民族新史詩,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的文藝作品不斷涌現。”中國音樂學院院長王黎光委員説。近兩年涌現的交響合唱《天使告訴我》、民族歌舞劇《扶貧路上》、電視劇《在一起》、話劇《人民至上》等主題作品溫潤心靈、令人感動。

  作家是時代的見證者,也是記錄者。“在脫貧攻堅的偉大歷程中,文學界通過小説、詩歌、報告文學等多種形式記錄和書寫,讓我們的後輩人能通過這些作品,感受到在中國大地上,各個行業貢獻出各自的力量,幫助貧困地區實現脫貧致富的壯麗圖景。”雲南省作家協會主席范穩委員説。2019年中國作協啟動“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中國作家跨越千山萬水,創作出《十八洞村的十八個故事》《國家溫度》《出泥淖記》《愛的禮物》等一部部飽含溫度的作品,深情描繪壯麗的脫貧攻堅事業,用滿腔熱情歌頌脫貧攻堅人物,把中國發展巨變鐫刻在文字裏。

  不僅關照時代的作品頻出,文藝評論工作也呈現出繁榮活躍態勢。“兩年來,文藝評論工作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交匯的背景下,對新文藝現象及時予以剖析。尤其是網路上的文藝評論更有活力,頗受網友的喜歡,越來越受重視。”中國出版集團有限公司原副總裁潘凱雄委員看到,越來越多文藝評論家走出孤芳自賞、坐而論道的小圈子,將自身與時代、社會緊密聯繫在一起。

  紮根人民的現實題材成創作熱點

  脫離了人民的藝術作品不可能為人民接受和喜愛,這一點已成為眾多文藝工作者的共識。從全景式展現抗美援朝戰爭的《跨過鴨綠江》和激活紅色基因的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到講述寧夏西海固在國家政策號召、福建對口幫扶下襬脫貧困的《山海情》,再到取得票房口碑雙豐收的《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家鄉》,近兩年越來越多的創作者將目光投向了現實題材創作。他們從歷史和生活中汲取創作靈感,把百姓身邊向善向美的故事搬上舞臺與銀屏。

  “作為文藝工作者,我們不能是身體進入新時代,思想落後於這個時代。”2019年,田沁鑫委員在政協文藝界社科界聯組會上發言時説。這兩年,她把總書記的殷切囑託踐行在藝術實踐裏。去年,中國國家話劇院與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共同推出的文化節目《故事裏的中國》點燃了觀眾的收看熱情。“這是一次集中的現實主義創作,第二季節目重點關注了脫貧攻堅和戰疫故事,通過‘戲劇+影視+綜藝’的跨界方式進行創新呈現。”田沁鑫委員感到,參與創作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今年,中國國家話劇院將推出紅色演出季,推出五部新創、兩部復排的現實主義作品獻禮中國共産黨百年華誕。

  江蘇省淮劇團一級演員陳澄代表感到,近兩年現代戲在劇本的完整性和週密性上取得了很大突破。“有一大批創作者紮根基層,他們了解戲曲特質和觀眾審美需要,為全國各門類藝術作品的演繹輸送了大量的優秀劇本。同時,中國傳統戲曲各劇種的領軍人物也在創作過程中,不斷把數十年積累的傳統劇目演繹經驗與現代戲相結合,作出了積極探索。”陳澄代表説。由江蘇省淮劇團打造的原創現代淮劇《小鎮》不僅獲得了國內專家讚譽和觀眾好評,更是開啟了歐洲巡演,向西方觀眾闡釋了淮劇文化的藝術魅力。

  現實題材的創作風潮也刮向了網路。“這兩年,網路文學從野蠻生長不斷向高品質發展邁進,很多網路作家改變了以往從網路獲取靈感的做法,走出書房、走向城市和鄉村,從生活中獲取創作素材,作品漸漸有了煙火氣。”山東師範大學教授李掖平委員看到,近些年出現了一批優質網路小説作品,其中不少還被改編成電視劇熱播,獲得了良好的口碑。

  傳統藝術傳承發展綻放新光彩

  傳統戲曲在短視頻平臺受到追捧,茶藝、武術、書法等傳統藝術文化在直播間裏百花齊放,“網路直播+非遺”“短視頻+非遺”的傳播方式,讓更多非物質文化遺産走到人們面前。“這兩年,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又上新臺階。眾多非遺傳承人通過文化創意,使古老非遺與現代生活完美相遇,令非遺傳承更具現代感。”磁州窯燒制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河北磁州窯藝術館館長安際衡代表説。

  “網際網路短視頻中關於傳統文化藝術的內容十分豐富,其受眾大部分都是年輕人。有越來越多的藝術工作者利用新手段,優化傳播內容、創新傳播方法,把傳統藝術這件有意義的事做得有意思。”王黎光委員説。

  劇場復蘇過程中,陳澄代表發現了更多年輕人的身影。“這是我們這麼多年來戲曲進校園成果的顯現,年輕人對這門藝術産生興趣,形成了良性迴圈。”出身於淮劇世家的陳澄代表深知,當劇場裏出現了更多黑頭髮的觀眾,傳統戲曲就一定能傳承好、發展好。“説不定他們將來就會成為戲曲的研究者,或是我們的接班人”。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這讓每一位藝術工作者感到振奮。代表委員們紛紛表示,將在自己的藝術領域守正創新、精耕細作,繼續創作出不負時代、不負人民的藝術精品。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