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牽手時尚,非遺產業展實力

2020年07月07日 15:49:00來源:工人日報

  非遺“活”起來,市場“火”起來

  牽手時尚,非遺產業展實力

  閱讀提示

  非物質文化遺產帶著歲月痕跡,是民族文化的載體。但是,年代久遠的“遺產”與年代生活有著較大的“距離感”。如能巧妙融合當下網絡傳播和銷售的特點,和生活連接起來,往日冷門的“非遺”,會越來越受青睞。

  日前,第八屆“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周”活動在吐魯番葡萄溝景區啟動。活動採取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在全疆同步舉行“雲遊新疆·非遺影像展”、非遺購物節、線下線上非遺宣傳展示活動200余場。在葡萄溝景區內近2000平方米的非遺集市上,上千種新疆非遺商品、一大批非遺傳承人現身,讓遊客感受著非遺產品的魅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帶著歲月痕跡,是民族文化的載體。但是,年代久遠的“遺產”與年代生活有著較大的“距離感”,使得讓人們對許多非遺項目知之甚少,甚至敬而遠之。讓非遺“走向”市場,不少地方推進傳統與現代的融合,通過牽手時尚,引起人們對非遺的關注和興趣,讓非遺“軟實力”展現出“硬實力”。

  融入百姓生活

  刻著京劇臉譜的葫蘆、繡著牡丹花的筆記本……日前新疆哈密市舉行的刺繡展示活動上,設計師將哈密維吾爾族刺繡這一非遺因素,巧妙植入到各類產品中。

  “我們將文創產品與非遺相結合,打造出年輕人喜歡的文創產品,讓該非遺文化傳承下去。自植入非遺元素的文創產品上市以來,受到眾多遊客的喜愛,去年就接到40多萬元的訂單。”哈密市庫木西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負責人卡德爾·熱合曼說。

  在哈密博物館內的文創商店,滿目琳瑯的產品吸引了眾多的遊客參觀購買。據介紹,店內艾德萊斯綢款式的耳飾、葫蘆手鏈、刺繡的漁夫帽等文旅產品特別受遊客歡迎。

  據了解,2016年哈密市設立了新疆哈密傳統工藝工作站,這也是全國首個傳統工藝工作站,傳統工藝工作站成立後,便以哈密市維吾爾族刺繡為重點,通過院校係統專業培訓、設計團隊市場化項目介入和指導、創立品牌等多種方式,改善傳統刺繡工藝的設計、制作水平,提升其市場競爭力。

  “在全國,你只要看到直徑60厘米的馕,那一定是我們庫車大馕。”這是新疆庫車當地的一句口頭禪。新疆的馕文化作為當地飲食文化的代表,也是新疆民俗文化的代表,是鮮明的地理標識。2010年,庫車大馕被列為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

  據庫車市副市長兼庫車大馕產業聯盟發展小組主任米孜古麗·買買提介紹,庫車大馕城不僅是民生項目,還是一個文化旅遊項目。近年來,庫車市著力打造大馕基地、庫車大馕技藝傳承培訓基地、脫貧攻堅就業創業基地和國家3A級旅遊景區。

  時尚與傳統並重的蒙古族服飾、栩栩如生又充滿現代感的剪紙、裝在易拉罐里的卡瓦斯、精美伴手禮盒里的馕……在烏魯木齊二道橋大巴扎舉辦的非遺購物節上,各種非遺產品令人大開眼界。

  “讓原來感覺觸不可及的傳統融入到了現代生活中,這些產品很具有生活氣息。”遊客陳明介說。

  變身青春時尚

  “內頁是古老的桑皮紙,封面採用時尚的設計。這款筆記本不僅實用,還讓人感到有內涵。”陳明介對一款由桑皮紙非遺衍生品愛不釋手。

  和時尚牽手,讓古老非遺一改“老土舊”的形象,變成了時尚生活的一部分。目前,新疆各地非遺衍生出的產品總數已超千種,產品既有文化底蘊,又具備較強的市場競爭力。

  非遺新疆桑皮紙傳承人、新疆國畫院常務副院長兼秘書長魏寶山,從2012年起就致力于桑皮紙應用研究,研發出的桑皮紙產品包括折扇團扇、手繪筆記本、臺燈、鐘表等15個品種。

  程應奮是新疆艾德萊斯推廣研發中心設計總監。從2014年至今,她已經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五六個城市舉辦了十幾場時裝發布會。“我會根據當年的國際流行色與流行趨勢,把艾德萊斯元素用于風衣、休閒裝、晚禮服、男裝、童裝,甚至手提包、絲巾等配飾上,讓古老的艾德萊斯更青春時尚。”程應奮說,“古老的非遺只有‘活’在百姓生活中,才能生機勃勃地傳承下去。現在,艾德萊斯的市場越來越大,吸引了很多年輕人來學習這項古老的織造技藝,非遺越來越有青春活力了。”

  新和縣依其艾日克鎮加依村是國家級非遺傳承地,匠人們把古老的新疆民族樂器做成了各種“迷你”工藝品,成了文化含量十足的時尚家居擺件,近年來一直熱銷。

  近年來,新疆非遺頻頻與時尚牽手,煥發了青春光彩。幾年前,新疆哈密刺繡在巴黎國際時裝周上首次驚艷亮相,吸引了時尚圈的關注。隨後,哈密市注冊了“密作”品牌,這項國家級非遺的傳承人與國內頂尖設計師合作,把哈密刺繡帶進了時尚圈,以此為元素創作的服飾繡片、背包、錢夾、家居用品,甚至時尚耳機,令人眼前一亮,深受年輕人青睞。

  線上線下融合

  “網絡的傳播力太強了,如今,我們的產品成了‘網紅’,不少網友直接通過手機聯係下單購買心儀的產品。”博湖縣的依日木太感慨地說。

  依日木太學習了蒙古族刺繡,並和幾個姐妹一起成立了專業合作社。與父輩們不同,依日木太到縣里開了刺繡實體店,又在互聯網上發布圖片,再後來在手機微信上“秀”自己的刺繡產品。

  據了解,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新疆首次推出了“非遺購物節”,借助電商直播平臺,許多非遺傳承人從幕後走到臺前,首次開啟直播非遺帶貨模式。

  “這種方式不僅可以提升非遺產品的關注度,更重要的是傳播了非遺蘊含的文化內涵、工匠精神,有助于提升文化自信。”新疆剪紙傳承人王革說。

  新疆二道橋文化旅遊集團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公司在二道橋大巴扎為非遺衍生產品設了專櫃,在每個樓層經營項目中都加入了非遺項目展示內容。將採取現場表演展示和網絡直播相結合的方式,把二道橋大巴扎建成展示新疆非遺項目的窗口。

  實際上,全國各地已經把非遺“搬”到了網上。中國手藝網內容中心主任郝秦玉說,直播是眼下人們樂于接受的傳播形式,非遺參與其中,科普知識之余,也能為傳承人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

  “但需要注意,非遺產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尤其是手藝類的產品,生產周期長、規模有限,很多產品也是初次觸網。”郝秦玉認為,抓住非遺產品的文化屬性是首要的,如能巧妙融合當下網絡傳播和銷售的特點,和生活連接起來,往日冷門的“非遺”,會越來越受青睞。

  吳鐸思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于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係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