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看紀錄片如何講出文物的人情味

2020年06月22日 14:49:00來源:光明日報

  近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國家文物局聯合推出“文物‘潮’我看”大型融媒活動,該活動將用三個月的時間,以新媒體手段和“短視頻+移動直播”的方式,向受眾全方位展現祖國各地的文化遺産風貌、文物保護利用成果和文博工作背後的故事,用更加貼近受眾的語態解讀文物,拉近與受眾距離。從《我在故宮修文物》《如果國寶會説話》到《國家寶藏》《中國的寶藏》,近年來,眾多紀錄片和綜藝節目將視角對準文物,用生動的語言講述文物及其背後的歷史故事,讓文物充滿煙火氣和人情味,逐漸走入普通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的視野。

  用趣味性表達方式讓文物走向大眾

  隨著網際網路和社會化媒體的發展,文博紀錄片在深挖作品主題內涵的同時,開始走向大眾,尤其關注年輕受眾的審美和收視習慣,把握網路環境的傳播特點,注重作品的互動性,兼顧知識性與趣味性。

  2016年,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充分把握B站的特性,讓觀眾通過彈幕去分享和傳播他們對該紀錄片的理解,在B站上引發收視熱潮。今年4月23日,讓網友們“獻出膝蓋”的王津、亓昊楠師徒走入百度直播間,利用直播的形式,打破時空界限,為大家獨家還原古鐘錶修復技藝,為大眾解鎖了非遺文化的別樣打開方式。《國家寶藏》將綜藝與文物相結合,讓明星演繹國寶的前世故事,使得諸多年輕觀眾為其精良的製作水準點讚。

  《如果國寶會説話》一、二季精準選擇渠道,重點發力微博、B站、抖音和地鐵交通等年輕人聚集的平臺和渠道,通過播出前夕一系列刷屏式活動成功圈粉。該片總製片人史岩認為:“第三季繼續了前兩季的風格,但又在內容和技術呈現上取得突破和創新,文物的厚重分量通過最現代最流行的藝術方式得到表達。”“雖然每一件文物背後,都會有長長的故事,我們似乎在5分鐘裏很難講足聽夠,但是它們的訴説引發了觀眾濃厚的好奇心和無限的想像力,許多人會借此機會去尋找更多的史料、材料,幫助自己更完整地去解讀這些文物所傳達的歷史文化符號。”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尹鴻認為。

  以科普、科創的視角拉近與青少年的距離

  此刻的文物,曾經是一件普通的生活用品,一件手工器物,凝聚了製作者的設計思考,更融入了時代的情緒與哲思。文物是文化的圖譜,也是歷史的鏡像,如今更成了當下紀錄片創作的源泉。不少文博紀錄片,用科普、科創的視角讓文物活起來,拉近了與青少年的距離。

  每一件文物,都孕育著不同的學科和古人的智慧。《如果國寶會説話》第三季縱貫魏晉至唐代,橫跨藝術、歷史、科技、考古等多個領域。該片總導演徐歡認為,創作團隊不僅關注人們耳熟能詳的“魏晉風度”“大唐氣象”,還把更多眼光投向包括製造業、工程學、法治建設、對外貿易等方向的文明物證。中英合拍紀錄片《中國的寶藏》則邀請英國著名節目主持人阿拉斯泰爾·蘇克帶領觀眾踏上博物館尋寶之旅,每集都從館藏文物珍品切入,探索中華文明的特徵。這些紀錄片以科普的形式,讓青少年了解了文物背後的歷史文化以及文物對當下的精神觀照,更能引導他們關注文物以及文物裏的中國。

  另外,《如果國寶會説話》第三季,以問題驅動,以回復國寶留言為引導,融合基礎學科,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喚起孩子對中華文明的感官認知;通過古老的文物激發孩子們對知識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養他們綜合解決問題的邏輯思維能力。此次別出心裁的主題教育活動“送給青少年的一堂課”開創了文化教育的融合模式,讓國寶在全國青少年的心中“活起來”:“人頭壺為什麼流淚?”北京的孩子模倣人頭壺的凝望,風趣幽默間知道了人頭壺的用途。“跪射俑為什麼跪著還能那麼穩?”廣東的孩子們用二次元的方式畫出了跪射俑背後的三角穩定原理,讓大家秒懂文物描述的經典力學原理。遠在新疆克拉瑪依的孩子們直接將數十件文物串聯在一起,從在何尊上找到“中國”二字時感受到的無比激動和自豪,到辨識甲骨文中尋找自己的姓氏,思考“我是誰、我從哪來”;從在阿斯塔那陶俑和文書中理解盛唐時期嚴明的律法如何保證絲綢之路的繁盛,到通過AR掃描發現了“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的奧秘,遠在西北邊陲的孩子從文物中發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激發出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和想像力……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製片人李艷峰説,這種送給青少年一堂課的方式,“通過精準傳播策略的執行,將文化自信、立德樹人、中華文明脈絡這樣宏大的主題以輕鬆化遊戲化的方式送達全國各地,把‘愛我中華’的種子埋進了每個孩子心靈深處”。

  歷史與現實呼應引發情感共鳴

  不論是前幾年走紅網路的《我在故宮修文物》《如果國寶會説話》,還是中英合拍紀錄片《中國的寶藏》……這些講述國寶故事的紀錄片,展現了國寶所處時代的生活片段,還原中華民族在歷史演變中流傳或失傳的文化傳統,並與現代生活中的歷史痕跡相呼應,讓觀眾從情感和心理上得到更大的共鳴。

  《如果國寶會説話》宣傳總統籌張雪梅認為,“這部紀錄片從物證和影像兩個維度去定位整個文物的時代坐標,國寶們成了跨文化、跨時空的信使,體現了文化傳播的美美與共”。在《如果國寶會説話》第三季中,來自18家博物館的25件國寶帶領觀眾“回望唐朝”。如《立獅寶花紋錦》以現代設計師視角解構唐代絲織品工序,用現代人易於理解的“編程”思維詮釋“大唐新樣”;《阿斯塔那俑與文書》,以劇場形式還原了一場發生於唐代的訴訟糾紛……在5分鐘的正片中,文物是獨一無二的主角,特別設計的敘事方法喚醒了它們沉睡千年的心,而這些國寶在講述自己身上承載的工匠情感、歷史厚重和主人寄託時,也讓觀眾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魂,以及文明的傳承。

  在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張同道看來:“《如果國寶會説話》一開始就摒棄嚴肅緊張的臉,以短片之輕負載文物之重。它拒絕宏詞闊論,慷慨激昂,而是回到日常,回到人性,用今日之心觸摸隱藏在文物內部的心跳,回到歷史現場,與李白、杜甫推杯換盞,笑談人生,尋找情感的共振。”

  正如該片出品方負責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召集人莊殿君所説:“講述中華民族千年傳承的故事,讓中華文明的光彩愈發絢麗奪目,這是我們紀錄片人的使命所在。”

  (本報記者 牛夢笛 本報通訊員 遊歡)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