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這群酷酷的非遺傳人
【熱點觀察】
非遺給人的印象總是古老而傳統。95後則是新潮而前衛的一代。這二者似乎很難有交集。可在當下的非遺傳承實踐中,有一批95後,他們中有捕捉潮流元素的網路達人,有走向國際舞臺的國風音樂人,也有引領粉絲一起關注傳統文化的青年偶像。當越來越多的非遺被新青年們“玩轉”,古老非遺便在當代社會獲得了真正的傳承活力。
1.沒有不酷的非遺項目,只有不酷的非遺傳人
95後、北大研究生、文藝體育發燒友、演過話劇、剪過片子……看上去和流行文化更為靠近的郎佳子彧,顛覆了人們對非遺傳承人“年紀大”“傳統”的刻板印象。
郎佳子彧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面人郎”的第三代傳承人,他的爺爺是冰心先生在《面人郎》中提到的郎紹安。
“關於面人這項非遺,大家一直談得比較多的是它的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可我覺得,它的價值首先是能給人帶來快樂。”這位五歲起就跟隨父親學習捏面人的大男孩跟他的父輩的確有些不一樣,他説:“面人技藝只有帶給人歡樂,大家才願意去接觸、了解、傳承。如果我們老是強調非遺的價值,可人們對此無感,那非遺傳承只能是一句空話。”
傳到郎佳子彧這代,面人已成為他認知社會、思考當下的載體。因此,郎佳子彧對面人的專注已不僅僅停留在技法本身,比起如何讓作品栩栩如生,他更希望作品表達的觀點被關注,“我想讓人對我所捏的東西能注視得再長久一點”。郎佳子彧一直在嘗試多維度開發面人,比如,去年大熱的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裏的混世魔王小哪吒和龍王三太子敖丙,漫威系列電影中的各路英雄,還有抗擊新冠肺炎的鐘南山院士等醫護人員,都成了他的創作素材。
不僅如此,郎佳子彧還嘗試將自己的面人製作過程拍攝成網路短視頻與大眾分享。他驚喜地發現有很多人在評論區留言“想學”“在哪能上課”。為此,他開始在一些教育機構的邀請下教小朋友捏面人,希望把面人的傳承之路走得更寬些。
郎佳子彧在微博中寫道:“傳統文化太酷了,我只能管中窺豹略得一點,但已經沉醉其中。其實沒有不酷的非遺項目,只有不酷的非遺傳人。”已經堅持做了20年面人的他,希望通過新一代人的努力,讓捏面人不再作為受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而成為未來人們審美和表達情緒的方式。
2.只有熱愛,故事才有魅力
過去很多非遺的傳承,主要依靠傳承人“口傳心授”。如今,借助網際網路,一群熱愛傳統文化的年輕人,正在用新潮的方式,讓非遺不僅活了起來,也火了起來。音樂創作達人王小潮就是其中的代表。她憑藉一雙善烹佳肴的巧手和極具個人特色的聲線,在多家短視頻平臺均收穫了數百萬的粉絲。
王小潮標誌性的雙髻國風裝束,總能讓人輕而易舉地記住她,哪怕是第一次看她的短視頻作品的人。她的短視頻,不單單教大家怎樣做美味又好看的食物,還融入音樂、手工等元素,巧妙地將創意與國風結合在一起,營造出一種混搭的“高級感”,這讓她在眾多網路達人中顯得獨具一格。
2020年春節期間,王小潮根據“尋找年味”的主題,原創發佈了傳統糖畫題材短視頻。視頻以趣味十足的拍攝方式和通俗易懂的原創歌曲科普了糖畫的製作工藝,用“混搭”的作品風格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收穫了眾多粉絲的點讚,創造了一種新穎的非遺傳播方式。
王小潮介紹,每次製作傳統文化題材的短視頻,她都要提前做大量功課,先請教有經驗的前輩,然後自己多次練習打磨,直到技術成熟才會在視頻中展示,以避免出現失誤誤導觀眾。比如,視頻中朗朗上口的歌詞,想要做到既押韻又易懂,往往需要修改幾十遍。“既讓人記住食品的製作方法,又讓人耳目一新,那樣才能形成帶有個人特色的作品,進而讓傳統文化的傳播突破圈層。”她説。
除了王小潮,總是身著一襲白色漢服的“白無瑕”,憑藉自己的古琴短視頻,收穫了近40萬粉絲。她的作品中既有《流水》《梅花三弄》等傳統曲目,也有《大魚海棠》《白蛇緣起》等電影大片的主題曲。即使對古琴不怎麼了解,猛然看到她的古琴短視頻也會被吸引,接著則可能被吸引去了解更多。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劉魁立看來,“當社會發展到網路時代,非遺傳承更不能離開數字化和網路手段”。可喜的是,當非遺傳承在現代社會遇到障礙的時候,Z世代(受網際網路、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等影響很大的一代)的年輕人,借助技術手段,找到了與古老非遺對話的方式。
3.古風+現代=“網生代”粉絲
SING女團是由酷狗音樂推出的亞洲首個電子中國風女團。女團成員的著裝是統一的“中國紅”,演唱的都是融合各類傳統文化元素的國風歌曲,在海內外吸引了超高的人氣。其中,人氣單曲《寄明月》還受到海外網友的點讚,中、英、日、韓、越、泰等各種語言的留言一度霸佔歌曲MV的評論區:“因為這首歌想要開始探索中國文化”“在這首歌裏看到了中國特色風格的造型和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感受到中國文化的美感”。
《寄明月》的走紅,除了憑藉極具古典風格的歌詞,還因為MV中十分亮眼的扇子舞。扇子既是工具,也是文化象徵,多項扇子製作技藝已收錄進非遺名錄。將扇子元素融入現代歌舞中,是對傳統文化元素的創新利用,為非遺的活態傳承提供了新的思路。
除了《寄明月》,在SING的其他作品中,非遺元素也都是亮點。例如,《夜笙歌》編曲時採用了大量川貴地區少數民族的打擊樂器,並將民族元素與電子國風完美融合,在感官上給人以豐富的變化感;而作品《花槍》則糅合京劇元素,配器使用了古箏、琵琶、镲,歌手們還採用戲腔唱法,用音樂碰撞出“戲潮”的魅力。
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前夕發佈的《酷狗非遺音樂圖鑒》顯示,在酷狗音樂平臺上,每個月有超過1億的90後、00後聽眾會收聽非遺元素的音樂內容。得益於多年來非遺傳播的影響,越來越多像SING女團成員一樣的年輕人開始將非遺元素融入音樂創作,特別是圍繞傳統文化的國風音樂、古風音樂,日漸成為非遺傳承的全新載體。
4.新偶像,新力量
《天天向上》是一檔以傳承中華禮儀文化和倡導社會公德為主旨、以青少年為受眾的綜藝節目,經常用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生活中的傳統文化知識。“雷家酸辣粉”“貴州花臉龍”“德宏戶撒刀”等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産都曾登上該節目的舞臺。
曾有一期節目以“繼承者們”為主題,邀請木偶劇團現場表演木偶戲。主持人“天天兄弟”中的青年偶像王一博與提線木偶傳承人合作,操作多個提線木偶挑戰邁克爾·傑克遜的經典動作“太空舞步”,吸引了大量年輕粉絲的關注,展現了新一代青年偶像對於非遺傳承的積極態度。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偶像男團R1SE曾走進貴州黎平縣,跟當地的“侗族七仙女”學習侗族大歌,住進北京四合院跟麒麟劇社的陶陽學習麒派京劇。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産日,許多青年偶像更是積極參與其中。比如,樂華七子組合中的朱正廷、黃明昊、畢雯珺以及《創造營2020》中的多位學員,都為文化和自然遺産日主會場活動“雲遊非遺·影像展”錄製了官方宣傳短片;一些偶像藝人參與非遺主題影片拍攝,通過非遺影像作品,呼籲大眾一起感受、發現、擁抱身邊的非遺。
在首都文化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黃仲山看來,非遺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過去人們總習慣將其與流行文化進行對照,甚至將二者對立起來,這在客觀上拉開了非遺跟年輕人的距離。站在歷史角度來看,非遺在特定歷史時期往往也是一種流行文化,只不過隨著時代更替,時尚成為傳統,流行成為經典。當代青年偶像加入非遺傳播隊伍,為年輕人架起了了解非遺的橋梁,有利於打破非遺與當下流行文化的隔閡。通過青年偶像的引領,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關注傳統文化。
這一代新青年是一群不願被“定義”的人,他們追逐新潮流、新科技,也熱愛精彩的傳統文化——願意身著漢服行古法之禮,看到唯美國風畫面會潸然淚下,會去親身體驗傳統技藝,也熱衷購買精巧雅致有文化內涵的非遺産品。這一代新青年,用自己的方式跟古老非遺對話,用青春力量喚醒傳統文化之美,找到了非遺傳承的新方式。
(本報記者 韓業庭)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