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文化記憶 絲路百工》第二季開播 關注絲綢之路多樣文化
中新網福州6月14日電 (記者 林春茵)來自福建永泰的李幹,用鹽、香料腌漬加工,漂洋過海,尤其風靡日本。福州傳統小吃線面,細可穿針,嚼不粘牙,也是多少華僑華人心目裏的家鄉味。福建工夫茶之坦洋工夫與鐵觀音,更遠銷世界各地,香飄絲路,深受海外市場歡迎……
一部尋訪海上、陸上絲綢之路傳播海外或是帶入國內的各種民間工藝的百集紀錄片《福建文化記憶 絲路百工》第二季日前在海峽衛視與嗶哩嗶哩聯合開播,斬下不俗流量。
該部大型民間工藝紀錄片由國家文旅部立項、在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的指導下,福建省圖書館、福建海峽衛視聯合出品,6月13日起每週六播出。第一季15集于2018年推出,播出當年即拿下了第七屆中國國際短片電影展紀錄片最佳作品,評審認為“創作了感染力極強的作品,傳遞了中國聲音、中國精神和中國風貌”。
海峽衛視總監洪雷表示,該節目旨在關注絲綢之路上傳播的多樣文明,記錄尋常百姓的堅守和民間工藝的傳承流轉,呈現寶貴的文化品格。
“期冀記錄民間社群所承載的集體記憶和社會生活格調,追溯絲綢之路上的前世今生,致敬尋常百姓家的匠心精神。”福建省圖書館館長鄭智明説,節目延續了第一季的主旨,展現陸上、海上絲綢之路相關的工藝,提煉傳統工藝中最核心且不為人知的“獨門絕技”。
據知,第二季介紹的福建工藝包括了人文知識類的寧化木活字印刷術、福建木雕、惠安石雕與福州壽山石雕;絢爛工藝類的連城姑田造紙、建陽的建盞;日常生活類的寧德霍童剪刀;味覺盛宴類的永泰李幹、霍童麥芽糖、福州線面、福建工夫茶之坦洋工夫與鐵觀音等。
在第二季開播儀式上,從事美術教育工作20年的陳招坦承,對紀錄片中的“福州線面”民間工藝線面製作獨有心得,認為傳統文化對現代生活具有深厚的哺育作用。
福建省人工智慧科教學會常務副會長張航也與福鼎手工羅盤技藝第七代傳承人吳慶梭共同呼應紀錄片中“羅盤技藝”,主導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科學實踐課。他認為,人工AI與羅盤製作做妙趣的結合與碰撞,可以讓今天的人們領略到古代科技未來創新與開發的可能。(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