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夜晚,共用文學的崇高榮耀
這個夜晚,共用文學的崇高榮耀
——第十屆茅盾文學獎頒獎典禮側記
光明日報記者 饒翔
14日晚的中國國家博物館西大廳,高朋滿座。在古箏、箜篌、大鼓、鋼琴與小提琴伴奏中,演唱者深情滿懷地演唱一曲《我和我的祖國》,令在場來賓心潮澎湃,也就此拉開了第十屆茅盾文學獎頒獎典禮的帷幕。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七十週年,就在十幾天前,我們共同分享了這歷史性的時刻。當激勵著全民族奮起的國歌在大地上回蕩,當五星紅旗映著湛藍的天高高飄揚,當璀璨的煙火在夜空中寫出‘人民萬歲’四個大字,我們,和所有中國人一樣,壯志在胸,豪情滿懷。”鐵凝在致辭中説。
鐵凝説,茅盾文學獎至此已經第十屆了。這一遵照茅盾先生遺願設立,以茅盾先生命名的獎項見證了中國文學的光榮與夢想,體現著中國文學的崇高榮譽,有力地推動著中國文學的繁榮發展。今晚獲獎的五部作品,《人世間》《牽風記》《北上》《主角》《應物兄》,從不同角度體現著欣欣向榮的新時代中國文學的卓越成就。
李洱、陳彥、徐則臣、徐懷中和梁曉聲五位獲獎作家依次走上頒獎臺,接受屬於他們的沉甸甸的證書與榮譽,也分別在答詞中表達他們的文學初心與夢想。
《應物兄》的作者李洱最先走上領獎臺,這部80余萬字的作品前後寫了13年。李洱説,13年中,我們置身其中的世界發生了太多的變化。我們與傳統文化的關係、我們與各種知識的關係,都處在持續不斷的變化之中。所有這些變化,都構成了新的現實,它既是對寫作者的召喚,也是對寫作者的挑戰。
“我出生的山鄉小縣鎮安,在上世紀80年代出現了一股文學熱潮,青年人幾乎個個都在做著熱辣辣的文學夢。我就是那時被裹挾進去,40年,再沒有停止過丈量、勘測人性與生命溫度的腳步。”《主角》的作者陳彥從小説散文創作起步,中途轉向戲劇文學,最終又回歸小説創作。他説:“我個人的寫作體驗反覆告誡自己,必須寫最熟悉的生活,寫那些呼之欲出、欲罷不能的生命記憶。”
《北上》的作者徐則臣作為本屆最年輕的獲獎者,稱自己在接受褒獎時感到了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徐則臣在河邊生活過多年,這些被大河水氣籠罩的歲月,成了他寫作最重要的資源,也成就了這部以大運河為主角的《北上》。“我盯緊那一朵朵浪花和一個個漩渦,想像它們在遼闊的大地上奔走不息。它們走到哪,我想像中的世界就到了哪;它們走得有多遠,我想像出的世界就可能有多大,我的世界就可能有多大。”
90歲的獲獎者徐懷中是歷屆獲獎者中獲獎時最年長的一位,他被家人攙扶上臺,然而致答詞時卻精神抖擻、中氣十足,令臺下觀眾肅然起敬。2014年,經過一個寂寞而又漫長的創作準備階段,徐懷中著手打磨長篇《牽風記》。“趕上改革開放新時代到來,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如一艘巨輪,正順風順水全速前進,作為離退下來的耄耋老人,同樣深受鼓舞與激勵。我身心愉悅、精神抖擻,完全放開了手腳,竭力做最後一搏。”徐懷中説,創作這部書的過程堪稱痛快淋漓。
《人世間》的作者梁曉聲最後登臺接受崇高榮譽,他引用張載的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來形容文化在影響世道人心方面的重大責任和莊嚴信念。“身為作家,60歲以後我常想這個問題,並且首先想到的是文化的長子文學。我認為就中國的實際情況而言,文學對文化影響世道人心的使命,具有責無旁貸的義務。”梁曉聲語氣鏗鏘堅定。
賈平凹、張平、阿來、格非、畢飛宇等五位往屆獲獎作家作為頒獎嘉賓為本屆獲獎者頒獎,象徵著文學火炬的莊嚴傳遞。正如中國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錢小芊所言:這個夜晚,將會被中國當代文學史所銘記!
《光明日報》( 2019年10月15日 04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