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內蒙草原和寶島臺灣有個約會

2019年10月14日 09:09:00來源:海外網

  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産專場演出。(任成琦/攝)

  “父親曾經形容草原的清香,讓他在天涯海角也從不能相忘。母親總愛描摹那大河浩蕩,奔流在蒙古高原我遙遠的家鄉。”一曲盪氣迴腸的《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唱罷,觀眾席上響起熱烈的掌聲……

  “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産專場演出”10月12日在臺灣高雄佛光山佛陀紀念館上演。除了這首長調民歌,呼麥、薩吾爾登、搏克(摔跤)、好來寶、馬頭琴、安代舞等節目也紛紛亮相,讓臺下的近2000名觀眾大呼過癮。

  洋溢著蒙古草原風情的長調民歌和呼麥獲選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這也是專場演出名稱的由來。對於臺灣民眾而言,內蒙古遠在大陸北方,是一片令人嚮往而又帶著神秘面紗的大地。而《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曾創造了一段兩岸佳話,無形中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這首歌的歌詞,是臺灣女詩人席慕蓉特意為大陸蒙古族女中音歌唱家德德瑪創作的。席慕蓉也是蒙古族人,原籍內蒙古察哈爾部。她在歌詞中道出了無數遊子的鄉愁。唱響大江南北和海峽兩岸的名曲,把遼闊的內蒙古草原與美麗的寶島連在一起。

  展演活動總顧問、來自大陸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專家田青介紹,活動以內蒙古草原文化為題,匯集了來自內蒙古自治區的80余位非遺傳承人和民間藝人,通過內容精彩、形式豐富的演出等活動為臺灣民眾帶來了草原的問候。

  這是內蒙古草原文化首度以大規模、立體化展開的樣態展示在臺灣民眾眼前。除了專場演出,同時展開的還有“草原記憶——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産特展”,以及將要進行的“草原文化走親”。三者共同組成“守望精神家園——第六屆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産月”暨“美麗中華行”大型公益交流活動。

  在高雄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本館大堂外,作為非遺特展的吸睛點,新奇的蒙古包、勒勒車吸引了不少遊人前來拍照留念。佛光藝廊裏面更是人氣旺旺,富有民族特色的服飾與頭飾、金銀器、刺繡、珠繡、草編、剪紙和奇特的蒙古文書法,讓觀眾大飽眼福,近距離領略草原遊牧民族的生活和文化情境。

  活動聯合主辦方、中華翰維文化推廣協會理事長陳春霖介紹,文化交流總是越走越近,越走越親。此次活動的另外一大亮點就是到鄉間“文化走親”,讓來自內蒙古的非遺傳承人到多地鄉間和當地少數民族交流,包括在高雄小林小區參與年度“夜祭”儀典,前往臺東縣延平鄉布農部落舉行工藝與樂舞交流及篝火晚會等。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表示,希望讓更多臺灣民眾看到內蒙古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透過文化的力量,讓大家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推廣有更深的認識。高雄市民李志隆受訪時説,自己是導遊,經常帶臺灣客人到大陸游覽,已經去過很多地方。此次觀看演出是很新鮮的體驗,其是《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的演繹,令人感動。“對臺灣來説,傳統的東西越來越被淡忘,如果有機會,這樣的活動應該到更多地方展出、推廣,這將産生積極意義。”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