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青釉提梁倒流壺:“倒而不漏”的神奇國瓷

2019年09月10日 08:52:00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西安9月6日電(記者姜辰蓉)一把精美的瓷壺,卻沒有壺蓋,整個壺身渾然一體。要向壺內注水,需將壺體倒置,從底部的梅花孔注入。注滿後再將壺體正立,水卻不會從底部漏出。飲者可從側面的壺嘴中倒出液體飲用。這把“不走尋常路”的瓷壺,就是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壺,現存于陜西歷史博物館,是其“鎮館之寶”之一。

  青釉提梁倒流壺,高18.3釐米,腹徑14.3釐米,20世紀70年代出土于陜西彬縣。“這把倒流壺是古代耀州窯的代表之作,胚體是捏塑而成。壺身腹部刻有牡丹花紋,刻花立體浮凸,給人以花枝亭亭的感覺;提梁是一隻俯臥的鳳凰圖案,意態嫻雅;壺嘴被做成張口側臥的母獅,其腹部還有一隻幼獅在吸吮乳汁。”陜西歷史博物館研究館員楊效俊説,“牡丹和鳳凰都是中國傳統的吉祥紋樣;獅子是一種外來的瑞獸,經過魏晉南北朝到唐代,也融入了中國傳統吉祥紋樣體系。”

  倒流壺“倒注液體,翻轉不漏”的神奇之處,正是古代工匠運用科學原理“腦洞大開”的結果。其具有這樣的功能,是因為壺內設計有特殊結構——兩隻隔水管,其中一管與壺底部的孔洞相連,另一管由壺的流口向下延伸。這一結構運用了物理學連通器的原理:向壺內注水時,水如果從壺嘴往外流,表明水已灌滿,因為這時液面的高度取決於與流口相連的隔水管的高度;將壺翻轉過來,如果液面不超過流口和內管的高度,水就不會流出來,如此設計可謂渾然天成,匠心獨運。“這把倒流壺不僅工藝、構思巧妙,而且寓意吉祥,讓人們能夠深刻感受到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匠心。”楊效俊説。

  倒流壺的獨特之處在令人嘖嘖稱奇之外,還寓有深刻的哲理——倒既正,正是倒,倒的終點為正,正的終點為倒。告訴人們任何事情都可換個角度去想,做事情不要走極端。

  這把倒流壺究竟製成于什麼年代,目前有唐、五代及宋等不同的説法。但經過對壺身花紋、雕刻技法的對比研究,可以確認,這個神奇、精美的倒流壺是古代耀州窯的作品。

  據楊效俊介紹,耀州窯起源於唐代京兆華原一帶,也就是現在陜西省銅川市範圍。至宋朝時耀州有11萬工匠從事制瓷業,曾經爐火晝夜不息,有“爐山不夜”之稱。耀州窯是西北地區制瓷業的代表,在當時與官、汝、定、哥、鈞五大名窯享有同樣的聲譽。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