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歌劇舞劇院院長陶誠:為時代擊節而歌
陶誠:為時代擊節而歌
【走近文藝家】
作為一名國家級文藝院團團長,他談吐之間,流露出藝術家的高雅、教育工作者的從容和管理者的堅定。他帶領下的中國歌劇舞劇院堅持“紅色記憶的革命題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題材”兩條創作主線,以新時代的格局和情懷講好中國故事,短短幾年間創作劇目20多部,超過過去10年的總和。
常有人説,中國歌劇舞劇院院長陶誠不像搞藝術的,他思維縝密、理性嚴謹、邏輯性強,少些文藝范兒。但愛因斯坦説,這個世界可以由數學公式組成,也可以由音符組成。音樂和數學是相通的。這就不難理解,經過長時間音樂專業浸潤的陶誠,會有這樣的獨特氣質了。
8月上旬,記者在位於北京南三環的中國歌劇舞劇院辦公樓裏,于會議間隙採訪了陶誠。他溫文爾雅,聲音鏗鏘,談吐之間,流露出藝術家的高雅、教育工作者的從容和管理者的堅定。
從安徽到廣州再到北京,從一名音樂教師、主管文化藝術的領導到掌管國家級劇院的院長,陶誠的身份幾度轉換,成為一位懂專業、會管理、善經營的專家型管理幹部。一路走來,他始終循著音樂的道路,踏著時代的節拍前進。
1980年秋天,陶誠走進大學校園,開啟了長達20多年的音樂學習和音樂教育之路。彼時的中國,正值改革開放初期,一切都是欣欣向榮的模樣。
陶誠的專業是西洋古典音樂中的“樂器之王”鋼琴。少年時代,做音樂教師的父親看到有藝術特長的知青“上山下鄉”會有特殊待遇,便讓他從小就學習手風琴。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有藝術才能的孩子可以通過藝術高考上大學,於是父親又讓他轉去學習鋼琴,因為這在大學裏是一門“正專業”。年少的陶誠很努力也很爭氣,16歲即以安徽省鋼琴專業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了安徽師範大學音樂教育專業;畢業後又以專業第一的成績留校當了老師。
20世紀90年代的廣州,得改革開放風氣之先,吸引了全國各地的人才“孔雀東南飛”。陶誠離皖入粵,選擇了華南師大音樂系。當時華南師大音樂系剛起步,由我國著名作曲家、共青團團歌的曲作者雷雨聲擔任系主任。在老一輩藝術家雷雨聲心裏,音樂教育事業的興旺是他的夙願。這個心願,在他的繼任者陶誠那得到進一步發展。
1994年開始,陶誠從音樂系主任助理一直做到了系主任。那幾年,用陶誠自己的話説,就是“一門心思撲在教學上”。從教學教研到音樂系管理,從教材編寫到發起全國高等師範院校綜合全能比賽,在他和音樂系師生的共同努力下,華南師大音樂系發展迅速,成為廣東省音樂教育的重要引擎。
憶起這些日子,陶誠眼裏放光。談到興起時,他會不自覺地舞動雙手打起拍子,哼唱巴赫的鋼琴小步舞曲,興致勃勃地講起復調思維。德國作曲家巴赫被稱為“西方近代音樂之父”,他是陶誠最喜愛也是對他影響最深的音樂家。“巴赫的音樂是經典中的經典、基礎中的基礎”,陶誠告訴記者,巴赫建立起十二平均律的音樂體系,他的復調音樂作品充滿音樂內部結構的平衡與美感。
所謂復調,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相對獨立的聲部線條有機結合。彈奏復調作品非常訓練人的多聲部思維能力。陶誠擅長復調作品的彈奏,長久的復調思維訓練,為他日後做好管理工作打下了重要基礎。
2014年5月,陶誠擔任中國歌劇舞劇院院長。那年10月,文藝工作座談會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努力創作更多無愧於時代的優秀作品”。
在總書記講話精神指引下,接手中國歌劇舞劇院的陶誠,緊緊扭住“打造精品”這根主線,開啟了劇院的改革之路。國家藝術院團的改革是摸著石頭過河,沒有任何現成的經驗可以複製。陶誠將自己幾十年的專業積累和管理經驗全部調動起來,帶領劇院確定發展方向、明確發展思路,加強藝術創作生産、開拓海內外演出市場,就像十指彈鋼琴一樣,既奏響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的主旋律,又彈好了以精品奉獻人民的協奏曲。
“每一部優秀舞臺作品的産生都是千錘百煉的結果,我們每推出一部新作品,都本著高度負責的態度,做好各方面的考量,要‘曲高’但不能‘和寡’,高度、深度、生命力必須兼備”,這是陶誠時常挂嘴邊的話。在他看來,院長要抓好創作生産的機制性問題,如投資的多元化、管理的標準化、運作的市場化等,從機制上、源頭上解決如何服務大眾、服務人民的問題。至於劇本、音樂、舞美等創作方面的技術性問題要交給更加專業的團隊去做,充分尊重和相信他們的專業水準,但是作品的頂層設計必須親自把關。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從去年開始,中國歌劇舞劇院就在創作一部以焦裕祿的事跡為題材的歌劇。立項之初,陶誠就帶領核心主創團隊多次赴蘭考、洛陽、淄博等地采風和體驗生活,收集了大量一手素材。在一次創排會上,大家為該劇的名字不夠藝術一籌莫展。“就叫《盼你歸來》吧!”陶誠想到了劇中的一個細節:焦裕祿家有一張沒有焦裕祿的“全家福”,他的家人把拍照的衣服都準備好了,可他最終還是沒能趕回來。“焦裕祿的家人盼著歸來,我們在新時代追思過去,盼著焦裕祿的精神歸來。”陶誠的話一錘定音,編劇、作曲等主創豁然開朗。這部創作近2年、易稿10余次、反覆修改打磨的作品,將於今年11月在國家藝術院團演出季中亮相。
正是基於一系列創作機制的建設,近年來,中國歌劇舞劇院堅持“紅色記憶的革命題材”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題材”兩條創作主線,以新時代的格局和情懷講好中國故事,短短幾年間創作劇目20多部,超過過去10年的總和,接連涌現出舞劇《孔子》《昭君出塞》和復排歌劇《小二黑結婚》等精品劇目。
(本報記者 方莉)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