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特稿:尋找定遠艦

2019年08月21日 08:46:00來源:新華網

  特稿:尋找定遠艦

  新華社北京8月20日電 特稿:尋找定遠艦

  新華社記者

  2019年,甲午戰爭爆發125週年。

  山東威海劉公島東村外,一場水下考古正在進行。史料記載,這裡是北洋旗艦定遠艦坐沉水域。

  萬里之外,在定遠艦的出生地德國,新華社記者輾轉找尋史料檔案,希望有助於撥開歷史的迷霧,尋找到更多有關那段蒸汽鐵甲時代的線索和故事。

  卷邊圖紙上的亞洲巨艦

  定遠艦是清政府在1881年簽署合同、由德國伏爾鏗造船廠製造的一等鐵甲艦,排水量7355噸,最高航速14.5節,1885年回國入役,編作清政府北洋水師旗艦,號稱“亞洲第一巨艦”。

  然而,1895年,北洋水師在甲午海戰中全軍覆沒,包括定遠艦在內的多艘軍艦沉于威海灣內。

  打造定遠艦的伏爾鏗船廠位於19世紀末的德國城市斯德丁。經歷兩次世界大戰,斯德丁劃歸波蘭,現名什切青。昔日的船廠也經歷多次拆分、重組,資料散逸多處。

  經多方打聽,記者在已故德國收藏家彼得·塔姆的私人圖書館館藏資料中找到一些珍貴線索。私人圖書館藏身於漢堡海事博物館內,館內萬簽插架,側身行走都略覺逼仄。

  塔姆原是德國《漢堡晚報》一名跑海事口的記者,後來成為出版業巨頭阿克塞爾·施普林格集團的董事會主席。他對船政史料、艦船模型有著狂熱興趣。

  圖書館館員蓋裏特·門策爾展開兩張泛黃卷邊的舊圖紙。圖紙正上方用德文花體字寫著“中國裝甲巡洋艦定遠”,右上方寫著“海軍樞密顧問報告附件,迪特裏希 15/6 83”。

  德國漢學家、歷史學家培高德辨認,這是定遠艦建造完工後,德意志帝國海軍樞密顧問阿爾弗雷德·迪特裏希得到的兩張複製圖紙。

  史料記載,迪特裏希在1879年至1898年間是德國海軍艦船建造工作的總負責人。

  俾斯麥的批示與紅色請柬

  培高德説,德意志帝國首相俾斯麥曾就造艦一事作出“重要批示”,強調要做好這一軍火大單,展現工業實力。

  “從某種角度來説,德國出售給清政府的是新品,也是試驗品。這也是甲午海戰中歐陸多國都派出觀察員仔細查看戰況的原因。”圖書館館員門策爾説。

  他説,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是海軍技術戰術迅猛發展的時代。定遠艦及其同級姊妹艦鎮遠艦均參考了德國“薩克森”級裝甲巡洋艦和英國“英弗萊息白”的防護形式和主炮佈置方法,那時屬於最新設計。

  記者在彼得·塔姆私人圖書館找到一個紙盒,上面寫著“艦長約翰納斯·梅勒未展出的私人物品”。史料記載,定遠艦及其姊妹艦鎮遠艦完工後,按中德兩國間的合同,由德國人駕駛回中國交付,梅勒是鎮遠艦的回程艦長。

  紙盒內有一個皮質夾子。夾子右側有“萬壽聖節”“文武百官俱穿朝服”的字樣。夾子內有紅色請柬若干。其中一張寫有“謹詹初七日準午刻春茗候”“席設本船便章恕速”等字樣。

  熟悉清史的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員李琮認為,從皮夾子和請柬的時間及內容推斷,是定遠、鎮遠兩艦1885年回國泊駐大沽口後,恰逢慈禧太后壽辰,北洋水師官兵邀請德方人員參加一場船上的招待會。

  相隔130多年,皮質夾子顏色油亮、內襯靚麗,大紅色請柬雖有水跡污損,字跡依舊鐵畫銀鉤……

  尋找歷史為了勿忘“定遠”

  定遠艦當年的雄姿,今天的人們仍可領略。

  在山東威海灣,停靠著一艘定遠紀念艦。紀念艦按定遠艦原貌1:1複製,外觀與原艦完全相同,艦上各種武器裝備齊全逼真。定遠紀念艦講解員魯姍姍介紹,艦上有4門由德國克虜伯公司生産的主炮,裝配在軍艦兩側,成斜對角式佈局,口徑305毫米,可240度旋轉。每門炮重35噸,射程7800米,是北洋海軍裝備的最大口徑火炮。艦艏艦尾各裝備一門副炮,口徑150毫米,每門炮重4.77噸,有效射程11000米。

  黃海海戰中,定遠艦火炮曾多次命中敵艦,紛飛彈片還擊中了日軍赤城艦艦長坂元八郎太的頭部,令其當場斃命……

  今年7月20日,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産保護中心、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和威海市博物館聯合啟動“2019·山東威海灣甲午沉艦遺址第一期調查項目”,為期60天。

  調查項目隊長周春水説,威海灣水下遺址調查工作2017年開始,2018年在劉公島東村外鎖定一處沉艦遺址,發現鋼板、木船板、煤塊、毛瑟槍子彈、開花彈引信等一批沉艦遺物,推測來自定遠艦。

  他介紹,此次將對沉艦遺址進行抽沙揭露,對暴露的沉艦艦體按照考古操作規程和標準開展測繪、影像、文字記錄等水下考古工作,力爭找到標誌性證物。

  今天,在定遠紀念艦上,有一個關於定遠艦歷史的展覽。展覽結尾有一段題為《勿忘“定遠”》的總結詞:“定遠艦以其不平凡的生涯,昭示著鞏固國家海權的重要,闡述著面海而興、背海而亡的歷史真諦,成為中華民族走向海洋強國航程中的一座獨特的航標。”(執筆記者:唐志強、張遠;參與記者:連振、邵魯文、王歡)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