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藝術讓人生不再殘缺 探訪四川省殘疾人藝術團的幕後故事

2019年05月20日 14:10:00來源:浙江線上

  浙江線上5月20日訊(浙江線上記者 沈吟 通訊員 何麗軍)用舞蹈的節奏,打破耳畔的寂靜;用音樂的旋律,驅除眼裏的黑暗。

  這是一個很特別的歌舞團體。表演者是來自全省各地的視障人、聽障人、肢障人等。他們樂觀向上、頑強拼搏,在殘缺中尋求完美,在舞臺上盡情綻放,既詮釋著自己不凡的人生,也向社會傳遞著滿滿的正能量。

  這就是成立於1989年的浙江省殘疾人藝術團(以下簡稱“藝術團”)。5月17日下午,“新時代 共奮鬥”特殊藝術百場巡演在省人民大會堂拉開帷幕。從令人驚艷的《紅船》到激揚澎湃的《錢江弄潮》,在藝術團30歲生日之際,全體演職人員奉上了一場精彩的視聽盛宴,深深地震撼了臺下的觀眾。

  演出前後,記者走進藝術團,對話演職人員,了解臺前幕後的故事。

  一個溫暖的家庭:

  你是我的眼,我是你的耳

  “1、2、3……”歌手盛恒江攙著郭換婉,數著臺階數,緩步向排練廳走來。

  這是記者在位於杭州小和山的省殘疾人體訓中心排練廳看到的一幕。因為盛恒江下肢不便,郭換婉則有視力障礙,兩人自發地相互照顧。集中排練以來,這樣的畫面經常能看到。

  郭換婉是藝術團的新人,去年10月才正式入團。這次巡演的首場演出,她帶來了兩首歌曲,《春滿畬鄉》和《共用芬芳》。

  6年前,郭換婉還是一位視力正常的幼兒園老師,業餘喜歡唱歌,曾參加舟山的青歌賽並獲冠軍。但因為眼底病變,她的視力每況愈下,剛開始還能摸索著出門,近兩三年只能勉強感覺到光影。

  兩年前,得知郭換婉歌唱得不錯,藝術團的舟山籍文藝骨幹郭新林,建議她加入藝術團,沒想到被她一口回絕了。“那時人生處在低谷,而且覺得自己是參加青歌賽拿過獎的,對特殊藝術很抵觸。”郭換婉説,因無法獨立出門,又不願加入藝術團,她只能把自己悶在家裏。

  去年7月,郭換婉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參加了藝術團在杭州舉行的聲樂培訓班——這是藝術團每年的固定項目。她出色的嗓音,一下子吸引了藝術團團長曾廣海的注意。“你的歌路很寬,來藝術團試試吧。”曾廣海力邀她加入藝術團。這一次,郭換婉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走進了藝術團,並迅速融入了這個大家庭。去年10月,在省第十屆殘運會開幕式上,她引吭高歌,用一曲《共用芬芳》唱出了心聲。

  “很高興成為藝術團的一員,大家互相照顧,非常溫暖。”郭換婉笑著説,“雖然平時大家散落在全省各地,只有演出時能遇到,但聚在一起就很開心。最重要的是,跟之前相比,我更自信了。”

  “5月17日的這場演出,是我第一次站在省人民大會堂的舞臺上表演,心情既緊張又興奮。”談到這次演出,郭換婉説,因為是首次嘗試演唱畬族風情的流行歌曲,沒來杭州集訓前,她就在家裏練唱了兩周。

  像盛恒江和郭換婉這樣相互配合、團結互助的演員,在藝術團裏隨處可見。比如,聽障小夥子抬起輪椅,幫肢障同事上下臺階。再比如,每次演出的舞臺定點、服裝管理、道具擺放等工作,都由演員們協作完成。

  葉徵與謝曉曼是藝術團裏的兩位“元老”。他們年齡相倣,外出表演時經常同住一屋,相互照應。兩人在藝術領域也各有造詣。每當團裏表演《千手觀音》時,葉徵都是站在最重要的位置。而患有先天性白內障的謝曉曼,幾十年來一直堅持自己的歌唱夢想。2017年的第九屆全國殘疾人藝術匯演上,她的琵琶彈唱《蝶戀花·答李淑一》技驚四座,不僅榮獲聲樂類一等獎,還被選定為閉幕式節目;在第八屆全國殘疾人藝術匯演上,她的琵琶彈唱《姑蘇好風光》又獲特等獎……“我想通過歌聲告訴大家,我們殘疾人也可以活得很精彩。”謝曉曼説。

  你是我的眼,我是你的耳……大家一起排練、生活,築就了一個溫暖有愛的大家庭。

  一支優秀的隊伍:

  折翼的雄鷹,仍然能高飛

  藝術團裏有一支由5位肢障男歌手組成的雄鷹組合,他們用輪椅舞和歌聲唱出了的心聲——折翼的雄鷹,照樣能夠飛翔。這是藝術團所有演員的縮影。

  立夏時節,省殘疾人體訓中心排練廳有些悶熱。 24名小夥子隨著手語指揮翻轉騰挪,模擬出錢塘江潮水的涌動——這是群舞《錢江弄潮》的排練現場。而這些生龍活虎的小夥子們,都是聽力障礙者。

  因為無法通過音樂感知舞蹈的節拍,只能一遍遍練習,將每一個節拍和動作默記在心。自5月5日集中排練以來,他們的衣服一天內總要被汗水浸濕好幾回。

  一旁的16名女舞蹈演員,也在緊張排練節目。這幾天,大家每天從早上8時半開始一直練到晚上8時半。一天高強度排練下來,腰酸背痛,但沒有人打退堂鼓。

  藝術團成立以來,創作、表演的節目在全國各類文藝匯演中屢獲金獎,並兩次獲中宣部、中國殘聯等頒發的全國殘疾人文化藝術最高獎——“奮發文明進步獎”,多個作品在央視展播。

  可事實上,這是一支由業餘人員組成的團隊。團員們年齡不同、職業各異,有人在企業工作,有人在家務農,有人還在特殊教育學校就讀。平時他們分散在全省各地,只有遇到演出時,才會在藝術團的召集下聚到一起。

  一支業餘的隊伍,如何獻上高品質的演出?答案只有苦練。

  1985年出生的蔡賽鋒,是男舞蹈演員裏最資深的一位,這個年紀對於一個舞者來説已屬“高齡”。他用最原始的辦法,模倣造型,一遍又一遍地擺身段、做動作,去學習展示力與美。他打著手語告訴記者,自己2001年加入藝術團,表演過《同行》《青石板》《群雕》等舞蹈。每當表演結束,看到觀眾們高舉雙手熱情地揮舞時——這是聽障演員們能“聽”到的掌聲,演員們都會露出喜悅的笑容。“藝術團實現了我的價值與夢想。”這是蔡賽鋒一次次重返舞臺的原因。

  藝術團每年的巡演場次是20場,5月和10月是巡演季,也是團員們重逢的季節。這一次的巡演更加忙碌——兩年內要完成百場巡演。

  這些年,除了省內巡演,藝術團還走出浙江,先後應邀赴美國、法國、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交流演出,受到高度讚賞;2012年,還參加聯合國公務員日“和諧之聲”文藝演出活動,被授予聯合國榮譽證書。

  一項奉獻的事業:

  幕後的英雄,特殊的藝術

  5月17日的這場演出是百場巡演的首演,連演兩場後,又要馬不停蹄地開啟全省巡演。演員們緊張排練,身為“後勤總管”的姚琳,也忙得不可開交。

  姚琳是藝術團第一批聽障舞蹈演員,在藝術團跳了20多年舞蹈。這些年,隨著年齡的增長,跳舞已有些力不從心,但捨不得離開藝術團的她,決定留下來,為團裏打理各種事務。

  她清楚地記得,藝術團的前身殘疾人自強藝術團是1989年9月15日在杭州劇院成立的。22歲的她有幸被選中,成為浙江第一支聾人舞蹈隊的一員。從此,舞蹈為她的人生打開了一扇全新的窗戶。

  “進團後練的第一支舞蹈是《採茶舞》。我們待在海寧的福利企業裏面集中訓練,條件很艱苦。第一批只有8名女隊員,最小的才14歲。”

  辛苦的排練是值得的。姚琳告訴記者,她們第一次代表浙江殘疾人參加全國性藝術比賽,就捧回了一等獎,“知道消息後,小姐妹們都特別開心。”

  近段時間,也是藝術團一年中最緊張忙碌的時刻。不巧的是,姚琳的丈夫住院了。面對近百位殘疾人演員的演出和生活需要,她不得不把照顧丈夫的重擔交給了兒子。“現在團裏的節目越來越多,演出水準越來越高。能把青春和汗水獻給特殊藝術事業,我很自豪。”

  幕後英雄還有很多。90後年輕人翟元瑾和周岳雯,是藝術團裏的舞蹈老師。臺上,他們是指揮,背對觀眾,面朝演員,用手語打出節拍,指揮動作;臺下,她們是老師,不厭其煩地指導每個舞蹈動作。

  “之前從來沒和殘疾人演員相處過,5月剛來的時候有點緊張,但發現大家都很熱情友好,也就很快融入了這個集體。”周岳雯説,最近自己正在努力學習手語,方便與舞蹈演員們交流。

  “曾經,藝術團面臨的一大問題就是人才的培養與聚集,好在現在有越來越多的愛心專業人才加入藝術團。”談到未來,省殘疾人特殊藝術指導中心主任、前任藝術團團長陳小瓊希望省殘疾人藝術團繼續帶動全省的特殊藝術發展,展現殘疾人風采,共用藝術的芬芳。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