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風物裏的寧夏——當稚子遇到山河

2019年05月20日 08:52: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銀川5月18日電 題:風物裏的寧夏——當稚子遇到山河

  作者 于翔 李佩珊

  為了讓孩子回歸自然,寧夏銀川市興慶區回民二小的老師們研發了一種新課程——萬物啟蒙寧夏在地風物課程,他們用審美的方式和多維的視角,帶著孩子走出教室,到大山大河中去,看看賀蘭山的岩羊石頭藍馬雞,看看黃河黃沙黃土地,讓孩子們在自然中認識腳下的土壤和沙粒、杯中的枸杞和茶葉……

  18日,一場名為“山河稚子——寧夏在地風物創新素養課程成果觀摩會”在銀川華夏河圖藝術小鎮舉行。此次活動圍繞寧夏在地風物主題的藝術課程創作,以大型藝術裝置和行為藝術,展示興慶區回民二小相關藝術課程成果及《賀蘭山尋》《黃河紀行》通識課程成果。

  在現場,孩子們利用豐富的藝術語言和方式反觀世界。《山這邊,河那邊》兒童在地風物藝術展、《萬物生》即興行為藝術等展演利用室內空間、室外草坪、臺階、墻體等多場域,呈現了繪畫、攝影、裝置、雕塑、動態表演、聲音藝術、當代舞蹈、先鋒戲劇、科學觀察等多種表達形式,使觀眾可觸、可感、可觀、可試聽、可參與、可體驗,最終讓孩子們“識一物、知萬物”。

  廢舊汽油桶、銹跡斑斑的鐵鏈、殘缺的電風扇網罩、沾滿污垢的舊金屬鐵壺……這些廢物在回民二小的孩子眼裏,都變成了“寶物”。他們組建萬物HUI工坊,從靈武、銀川等地不同類型的廢舊物品回收市場裏收集素材,通過簡潔的色塊拼接+幾何符號組合包裹住了冷酷、頹廢的金屬材質,每一個淘來的金屬垃圾,都在作品中獲得重生。正如回民二小副校長姚雪晴所言,地球已經不堪重負,通過對無用之物的藝術重生,讓孩子從小懂得節能、低碳、環保的重要性。“這比在教室裏上課更能讓他們記憶深刻。”

  除了呼籲環保,對於家鄉的探究,也是在地風物藝術展的重要表現內容。在一幅名為《垣上草》的畫作裏,孩子通過圓形描繪寧夏植物。“寧夏有很多不起眼的野花野草,卻可以成為藥材。我知道的就有甘草、當歸、黨參、黃連……老師帶我們去山裏找它們,我一下子就記住了樣子和名字,還知道了它們的功效。回來後,我和同學就一起完成了這幅畫。”二年級的學生鮮馳凱告訴記者。

  “沒有想到在我們看來的‘破爛’在孩子們手裏成了藝術品,更沒有想到孩子們走進自然,收穫這麼多驚喜。”市民王華專程帶著3歲的孩子來觀看展覽,他決定以後多帶孩子出去走走,與自然萬物多相互接觸,感知世界。

  據了解,2015年,回民二小在中國新教育論壇上結識了全國萬物啟蒙課程,觸發了“枸杞紅了”課程靈感,隨後又開展了“賀蘭山尋課程”“黃河尋系列課程”等課程,形成寧夏在地風物課程系統。

  “我們呼籲教育回歸到本質,什麼是教育的本質?走進萬物啟蒙課程,我們就可以作答,一群精神富有的老師帶領一群天真無邪的孩子,從家鄉起步,穿越文明的時光隧道,走向更加廣闊的精神富有。這就是教育本質的回歸。我們希望我們的努力,為教育提供本土課程育人的創新方式。”姚雪晴説。(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