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當傳統遇上科技 數字化技術全景展現非遺之美

2019年05月16日 09:01:00來源:人民日報

  傳統遇上科技,歷史走進現實

  數字化,描摹非遺之美(傾聽·非遺保護新手段(上))

  穿越浩瀚歷史長河,中華大地上,留存至今的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數量可觀。如何傳承好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産?三維動畫、虛擬現實、全息投影……現代科技提供保護新方案,讓非遺傳下去,讓文化火起來。

  在湖北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傳統儀式“撒葉兒嗬”在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成為當地土家族人的文化驕傲。但近年來,年輕人陸續從家族繁衍的山寨走向城市,願意去了解這種歌舞的年輕人越來越少。長陽非遺保護中心主任張穎輝説,“撒葉兒嗬”這種珍貴的民族文化,在商業化衝擊和傳承人減少的情況下變得岌岌可危,社會化傳承空間越來越狹窄。

  如何另辟蹊徑,讓“撒葉兒嗬”等非遺項目得到更好傳承?

  保護

  動作捕捉、VR應用,全景展現非遺場景

  在傳統的非遺歌舞保護中,錄製視頻、音頻是主流方法。但華中師範大學國家文化産業研究中心副教授孫傳明介紹,視頻對觀看角度有較大限制,觀眾難以看到細微的動作全貌,而且錄製技術和錄製設備品質也會影響效果。如何將“撒葉兒嗬”精確再現?

  2015年,張穎輝與孫傳明決定採用三維動漫的動作捕捉技術。“只有將民俗舞蹈類非物質文化遺産數字化,使其得到更完美的複製,才能擺脫非遺傳承過分依賴傳承人的困境。”孫傳明説。

  長陽縣資丘鎮民族文化館通過統一篩選和培訓,選出了表演“撒葉兒嗬”動作相對規範的3名傳承人。他們在華中師範大學的三維動漫實驗室裏,擔任動作捕捉模特。3名非遺傳承人的動作被拍攝並轉換成動畫,再逐步修正動作的失誤,確保最終呈現出原汁原味的“撒葉兒嗬”。如今,打開“撒葉兒嗬”動漫展現軟體,觀看者可以切換動作角度,還可以選定人物角色,學習團隊表演中每個人的動作。

  除了歌舞類非遺項目,技術手段能夠展示的還有很多。

  看過木偶戲的人不少,但很少有人能現場看到木偶的製作流程。在揚州市木偶劇團的製作車間裏,揚州大學學生邵冰潔的社會實踐團隊“靈境揚城”全景式地拍攝了杖頭木偶制模、開模、組裝、服飾縫製、面部化粧等全套製作工藝。指導老師趙志靖介紹説,“觀看VR全景視頻,就好像把人放在一個水晶球裏,能夠全方位地看到、聽到所在場景的一切內容。”

  “拍攝期間我們發現,除了便於遊客參觀的園林建築,揚州的其他非遺項目少有人問津,受眾面比較狹窄。”“靈境揚城”團隊成員王夏寧説,“我們希望通過VR全景視頻,把非遺送到大家身邊。”

  推廣

  全息劇場、AR試衣間,非遺文化“好玩”起來

  內蒙古自治區展覽館內,眾多觀眾屏住呼吸,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通過全息影像的光影特效,他們無需佩戴任何設備,就能與真人一般大小的虛擬演員一同學習蒙古族傳統舞蹈筷子舞、頂碗舞等。這裡就是展覽館前不久引進的非遺舞蹈全息影像劇場。

  “這個劇場真的太神奇了!能和虛擬的舞蹈演員站在一起互動,也許用不了多久我就能學會傳統舞蹈了。”觀眾王曉龍笑著告訴記者。幾個月來,這座全息影像劇場已成為展覽館的明星産品,不少觀眾通過它喜歡上了蒙古族非遺舞蹈。

  “這是我們去年推出的文化創意産品,除了全息舞蹈,還有全息蒙古族婚禮、全息祭敖包等産品,能讓觀眾隨時隨地親身體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內蒙古安達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趙志明介紹道。他們還開發出了VR射箭、VR祭敖包、AR蒙古族服飾試衣間等上百款非遺互動産品,走進學校、博物館、商場等,受到了市場的歡迎。

  運用虛擬現實技術保護的非遺,已經走出了實驗室,成為向大眾推廣傳統文化的重要渠道。從動漫到VR,從全息舞臺到沉浸空間,數字化新技術讓非遺文化“好玩”了起來。“未來我們希望能夠加強與非遺傳承人的合作,構建非遺文化大數據,使咱們的非遺文創産品走出國門,讓世界了解我們的文化。”趙志明表示。

  在呼和浩特大學生創業園區內,根據傳統文化設計的創意産品豐富多樣,既有蒙古包形狀的音樂播放器與加濕器,也有馬頭琴樣式的隨身碟和工藝擺件。工作人員將一件“蒙古包”震感音樂播放器放在桌上,只聽得一首悠揚的草原呼麥響起,如同現場聆聽。

  傳承

  三維動漫、卡通動畫,貼近兒童走進大眾

  如今,非遺保護的重擔落在了年輕人身上,科技讓非遺以更輕鬆、更簡單的方式吸引年輕人加入傳承與保護行列。

  張穎輝介紹,觀看“撒葉兒嗬”三維動漫時,可以選擇卡通版。卡通化的人物形象,讓這個非遺項目在兒童中的傳承更順利。

  目前,長陽啟動了“民間文化進校園、民間藝人上講臺”活動。每年開學季,長陽非遺保護中心都會組織民間藝人進校園,教孩子們唱跳“撒葉兒嗬”、長陽山歌、“薅草鑼鼓”等民族歌舞。通過虛擬與現實的結合,孩子們可以更全面、更立體地了解家鄉文化,更早樹立非遺保護意識。

  以前,受舊觀念影響,“撒葉兒嗬”不允許女子唱跳,但這樣的禁忌現在已被打破。“撒葉兒嗬”開始向孩子們和女性普及,同時還被改編成廣場舞,成為人們茶余飯後鍛鍊身體的娛樂。三維動漫技術為這項曾經瀕臨失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注入了傳承新活力。

  “動畫版‘撒葉兒嗬’是一次成功的嘗試,下一步,我們會用三維動畫形式來傳承保護更多民族傳統歌舞。”孫傳明説,以科技和創意重塑民族文化的棲居之所,將是今後非遺保護的重要研究方向。

  “靈境揚城”團隊的行動,也印證了當下年輕一代對傳承非遺的擔當。

  今年4月初,“靈境揚城”團隊完成了手機版H5界面的色彩、動畫設計以及H5頁面與全景視頻的交互設計。邵冰潔介紹,手機版H5頁面操作方便,配有文字圖片介紹,輕點幾下即可進入全景視頻。

  “接下來,我們打算建立一個具有交互性的非遺虛擬博物館。”説起未來的計劃,邵冰潔充滿熱情。

  (吳錫平、虞璐、張雅雯參與采寫)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