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白鶴梁水下博物館: 到40米深的江中 看千年水文石刻

2019年05月15日 08:57:00來源:重慶晨報

  門票半價福利! 到40米深的江中 看千年水文石刻

  白鶴梁水下博物館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建成的水下博物館

  涪陵城北江中,一道石梁靜默水中,它全長1600米,平均寬度15米,身上遍佈“文身”,匯聚了數百位歷代文人的題刻墨寶,記錄了自唐代以來長江1200餘年間的枯水水文情況,是長江三峽地區水文石刻的代表。它就是白鶴梁。

  昨日,2019白鶴梁國際學術研討會在重慶白鶴梁水下博物館舉行,來自多個國家的考古學家、水利專家現場就水文化遺産的保護進行了討論。

  白鶴梁水下博物館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建成的水下博物館,是中國為世界水文化遺産保護做出重要貢獻的標誌,有“水下碑林”“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之稱,一直受到國內外專家的高度關注。

  長江三峽地區

  目前留存近200處水文石刻

  以石刻形態將人們對江水的觀測固化下來並傳之後世的傳統,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從秦漢之世便初見其形。

  這些石刻分佈于江河兩岸的石梁或岩壁之上,書寫的內容多涉及江水漲落,被稱為“水文石刻”。其中記錄洪水情況的被稱為“洪水石刻”,記錄枯水情況的被稱為“枯水石刻”。

  白鶴梁正是一處枯水石刻,它記載了自唐代以來1200多年來72個枯水年份的長江水位變化。

  長江三峽地區目前留存的水文石刻有近200處,其中洪水石刻174處,枯水石刻8處。這些水文石刻不僅具有豐富的歷史與藝術價值,還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是研究江河水位、河床變化的寶貴資料。

  白鶴樑上鐫刻有自唐廣德元年曆代文人的題刻165段,共3萬餘字,樑上的雙鯉石魚是全世界唯一以魚眼作為觀測記錄枯水水文資訊的尺規。文物與水利工作者通過對石魚及題刻的研究,可以獲知1200年間長江的枯水程度與規律。

  啟動申遺工作

  白鶴梁探索高精尖保護方案

  歷經千餘年,白鶴樑上的大多數題刻雖然還清晰可見,但題刻所在的岩體已有“病害”。為解決岩體裂縫交錯、江水沖刷侵蝕、船隻撞擊等問題,白鶴梁採用了“無壓容器”原理方案對水下的原址進行了保護。

  在依託白鶴梁原址修建的水下博物館中,遊客需要乘坐91米長的亞洲最長隧道式自動扶梯進入水下,橫穿146米的水準長廊,到達位於長江水下近40米深處的參觀廊道,便能近距離觀賞這些古人留下的文字題刻及石魚。

  2006年、2012年、2017年,白鶴梁均被列入《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

  自白鶴梁題刻啟動申遺工作以來,涪陵區不斷對白鶴梁水下博物館的硬體進行升級。

  接下來,白鶴梁水下博物館還將加快完成文物本體和保護環境監測、交通廊道電動扶梯升級改造等項目,同時探索智慧機器人等新技術在白鶴梁題刻保護中的應用。

  目前,白鶴梁2019年國際博物館日暨文化遺産宣傳月已啟動,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徵集了關於白鶴梁的書法、繪畫作品進行展示,同時走進學校、鄉鎮、社區等地,讓更多人了解白鶴梁。

  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5月19日中國旅遊日、6月8日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期間,遊客前往白鶴梁水下博物館,還可享受門票半價優惠。

  重慶晨報·上游新聞記者 馮銳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