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十余道手工讓歷史國寶重顯

2019年05月05日 08:54:00來源:中國西藏網

  中國西藏網訊 歷史檔案文獻是人們社會實踐活動的原始記錄,表徵著某個時段人類文明活動,具有突出的歷史文化價值,做好對歷史檔案的保護工作格外重要。而在舊西藏,歷史檔案保護幾乎是空白,西藏民主改革後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支援下,早在1959年6月,西藏就成立了文物古跡文件檔案管理委員會,集中收集和保護了大量的檔案典籍,西藏曆史檔案的保管條件得到了明顯改善,管理手段也日趨科學,檔案搶救修復工作也從無到有,有序開展。

  “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檔案會發生酸化、霉變、破損等情況。”達珍説著攤平眼前待修復的檔案。

  在西藏檔案局(館)的修復科內達珍和三位工作人員正在緊張地進行檔案修復工作,或許是因為檔案修復工作需要工作人員極具耐心和細心,館內的四位工作人員都是女性。48歲的達珍從業已有31年,有著豐富的檔案修復經驗,達珍指著眼前朱紅色的操作臺説:“這是故宮博物院製作的裱糊大案,西藏檔案局(館)內所有的檔案修復工作都是在這個工作臺上完成的”。

  根據檔案的材質、破損程度,檔案修復的工序和技法都有不同,一招一式極為考究。在檔案修復前,修復師每次都會蘸少許水檢測檔案上的墨跡是否有掉色的現象,確認墨跡牢固才能使用傳統手工修復方式,再根據不同的破損程度制定出相應的修復方案。眼前達珍和同事修復的文獻前半部分破損較為嚴重而後半部分基本完整,按照保持檔案歷史原貌和最少干預的原則,她們將用前拓的手段來修復該文獻。在修復過程中經過去污、除塵、選紙、展平、刷漿、拓裱、吸水、檢查、排濕、裁剪、晾幹(壓乾)、歸檔等十余道純手工的修補過程,一件件原本破舊不堪的老舊檔案被賦予了新的“生命”。

  “一旦檔案的修復工作開始,便需要修復人員全神貫注一次性修復完成,為了修復效果不能中途停工休息。”平日裏達珍有可能一天都需站立工作,最少一天也要站立四到五個小時。

  西藏是我國歷史檔案保存最多的省份之一,西藏檔案局(館)現存檔案140多個全宗,三百萬件(冊),保存了自元代到20世紀五十年代七百餘年的珍貴文獻。但在數百萬件的館藏檔案中卻有三分之一需搶救,因為勞動強度大且需長時間站立工作,西藏檔案館內的幾位修復師都有不同程度的腰椎、頸椎等職業病。此外,館藏檔案絕大多數材質採用西藏當地産的藏紙,狼毒草為原材料的藏紙對眼睛、皮膚都會産生危害。不過看著破損檔案重獲新顏,幾位修復師所有的勞累都變成了開心。

  “我的性格適合做這項工作,能從事這項傳承保護民族文化的工作我很開心。”看著自己剛剛修復好的文獻修復師米瑪倉決很有成就感。

  其實,達珍剛開始面對這項枯燥、單調的修復工作時也有過動搖,但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促使著達珍堅持了下來。“修復好的檔案不僅僅是一張完整的紙,它裏麵包含著民族文化和歷史,能通過自己的巧手能讓破爛不堪的檔案續命讓後代有跡可循,我覺得非常有意義”。

  達珍、米瑪倉決還有旁邊一直屏息凝神修復文獻的巴桑卓嘎是在1987年從社會統一招考進入西藏檔案局(館),她們是西藏第一代專業檔案文獻修復者。專門從事檔案修復工作的她們先後在中央檔案館、中國歷史第一檔案館、中國歷史第二檔案館、上海檔案館等地接受過專業的古籍修復培訓。

  檔案是歷史的記錄,檔案修復則是對歷史的“修補”。檔案修復講究的是精細,要求修復者極具耐心、細心和責任心,續寫檔案“生命”的工作看似平常無奇,但這些工作中積澱著經年累月淬煉而成的珍重技藝,承擔著傳承民族文化讓後人有跡可循的重大使命。

  面對館內數量如此龐大而價值珍貴的歷史遺産,如果單單只依靠傳統的手工修復技術既不能滿足檔案工作的發展需要,也無法跟上時代的步伐。為加快西藏曆史檔案的搶救修復進度,2008年西藏檔案局(館)從上海檔案館引進了現代化的紙漿補洞機。該紙漿補洞機原産自德國,上海檔案館針對西藏藏文歷史檔案的特殊規格和形式改進了機子性能,特製了補洞機。該紙漿補洞機不僅提高了檔案的搶救數量,也符合歷史檔案搶救缺哪兒補哪兒的基本原理,能有效保護檔案原件的資訊和原貌。

  “傳統的手工修復方式一天一人只能修復五件左右,使用紙漿補洞機水電正常的情況下一天能修復十幾件。”達珍説,30年間我們修復了上萬件的檔案,其中不乏許多珍貴檔案。

  保管科依蘇處長緩緩鋪開兩幅經過幾位修復師修復的珍貴檔案介紹説:“九世達賴喇嘛坐床時委託進貢堪布給嘉慶皇帝上文書,這是嘉慶皇帝回給九世達賴喇嘛的敕諭,上面有滿、蒙、藏三種字體”。

  能成為西藏檔案“續命師”中的一員,達珍、米瑪倉決和巴桑卓嘎都很自豪,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她們也開始擔憂下一代西藏檔案的修復人員的培養。邊珍是達珍、米瑪倉決和巴桑卓嘎的徒弟,在西藏檔案局(館)內從事檔案修復工作也有12個年頭。

  “剛開始3年時間內,每天都在反反覆復拓破舊的報紙,第一次正式參加檔案修復工作時很緊張,怕不小心弄壞珍貴的檔案。”邊珍回憶説。

  “雖然有時一天站下來腰椎、頸椎真的很難受,但自己從來沒想過要放棄,想繼續跟幾位老師學習做好檔案的修復工作。”目前破損程度並不嚴重的檔案邊珍都可以獨立完成,破損程度大的在老師的協助下邊珍也都可以很好地完成。

  修復師們妙手回春在指尖“修補”歷史,讓飽經滄桑的歷史檔案獲得“新生”,而現代的數字化管理手段則延長了檔案“生命”。“數字化管理能更加有效地保護原件,也可以更加方便地進行檔案的搜尋和調用。”保護技術處處長尼瑪扎西告訴記者,為保護檔案原件西藏檔案局(館)正在抓緊歷史檔案的數字化建設工作。

  歷史檔案是了解歷史的一個窗口,具有突出的歷史文化價值,而拯救即將消失的歷史資料,延長它們的壽命,讓歷史不斷篇是達珍和其他幾位修復工作人員默默奮鬥三十餘年的初心和動力。如今,年過半百的幾位修復師都接近退休,但檔案修復工作任重而道遠,她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心願,希望能培養出更多專業的修復人員,有更多的專業人才和年輕力量加入到這項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的事業中,讓歷史有跡可循。(中國西藏網記者/王淑 賈華加)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