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化園區局限于餐廳和咖啡館 “千園一面”如何破局?

2019年04月28日 09:03:00來源:工人日報

  重慶由老廠房改建的文化園區,大多屬於“千園一面”,運作項目多數局限于餐廳和咖啡館

  老廠房再生的“冰與火”

  近日,一篇發佈在樂途旅遊網的帖子超過8萬多人瀏覽,帖子主要內容介紹了一家深藏在重慶市南川區金佛山西坡的網紅酒店。《工人日報》記者注意到,這家酒店之所以受到關注,是因為它依託曾經的三線建設廠舊址打造成為了新晉文創地。

  《工人日報》記者調查發現,將老廠舊址打造成為文創園,近兩年已經成為重慶各地的一個趨勢,大量文創園建成或在建,甚至有的文創園已經成為國內知名網紅打卡地。不過,隨著深入探訪,記者也同時發現,眾多文創園正面臨著“冰與火”的尷尬。

  一夜之間,滿街都是文創園

  在中國工業歷史發展之中,重慶一直佔據著重要的地位,作為知名工業城市,迎來過幾次工業發展高潮。其中,上世紀60年代,國內掀起了“三線建設”熱潮,大批工業企業開始在重慶紮根,涌現出森昌泰火柴廠、重慶冶煉廠、重慶天原化工廠、重慶電機廠、重棉三廠、巴山儀器廠、重慶捲煙廠等大批知名工業企業,這些企業推動重慶城市化進程,也鑄就了重慶不可磨滅的工業記憶。

  然而,隨著時間推移,遍佈在重慶的很多廠區因為時代變革進入歇業狀態。曾經機器轟鳴的一片繁榮,隨著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城市經濟結構的轉型逐漸搬遷或退出歷史舞臺。

  荒置的廠區該何去何從?很長時間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將老廠舊址打造成文創園,重慶並非是先例。”相關人士介紹,2000年前後開始逐漸形成的北京798藝術區,在文創圈才是公認的先河之舉。據介紹,這個得名于原國營798廠等電子工業的老廠區所在地的藝術區,如今已成為中國現、當代文化藝術的展示、交易中心,中外文化藝術交流的重要平臺。

  重慶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表示,近五年,重慶才真正開始嘗試將老廠舊址打造成文創園,不過發展速度非常快。記者從相關機構獲悉,截至目前,重慶建成和在建的文創園接近100個,其中更有15個市級特色文創園,包括人氣較旺的鵝嶺印製二廠、北倉、喵兒石創藝特區等,大多數都是依託老廠舊址建造而成。

  “幾乎一夜之間,滿城都是文創園。”知名旅遊達人寒溪告訴記者,重慶的城市名片繼夜景、火鍋、美女之外,又多了一個“文創”。尤其是隨著各種渠道的推廣,一些文創園更是成為了遊客必去的網紅打卡地。

  缺乏創意和文化內涵

  有人士告訴記者,近兩年重慶文創園達到了井噴的狀態,以鵝嶺印製二廠為代表的文創園每天的遊客接待量近萬人次,“如果到了週末,更是人山人海。園外堵車,園內堵人,更是成為一道風景。”

  不過,雖然重慶突然出現了這麼多文創園,但記者發現,知名度高的並不多,能夠稱得上熱門的屈指可數,更多文創園則是寂靜冷清。

  記者在位於重慶市九龍坡區京渝國際文創園探訪時就發現,園內少有遊客,和鵝嶺印製二廠、喵兒石創藝特區等相比,可謂是“冰火兩境遇”。

  “數量眾多,發展卻參差不齊,尷尬現象的背後還是缺乏創意和文化內涵。”重慶某文創園負責人稱,目前重慶大部分文創園業態領域都比較集中,如影視、動漫、藝術設計、音樂、工藝美術等,項目多集中于文化産業、創意辦公、體驗式消費、“網際網路+”的經營模式,加上現在重慶大多數文創園都處於起步階段,園區運作項目最多的還是餐廳、咖啡館,遊客多半以參觀遊覽為主,參與性較強、面向專業消費群的項目明顯不足。

  記者在多個文創園看到,前來者多是年輕面孔的文藝青年,他們除了拍照、發朋友圈之外,在園內並沒有更多可供參與的項目。“有點失望,這些場景在其他城市也能見到,我初衷是想體驗一下具有重慶味道的元素,但根本沒有感受到。”從廣州專程來鵝嶺印製二廠遊玩的周顯傑略帶遺憾地説。

  對此,有業內人士表示,雖然重慶文創園很多,但沒有融入城市獨特的文化,沒有把旅遊資源、文化資源和商業資源充分結合,從而發揮更大的價值。到訪遊客帶回家的特産不應該只有火鍋底料、麻花、牛肉乾,還應該有承載重慶曆史文化、人文性格和大山大水的特色文化産品。

  “文創園對重慶百年工業遺留下來的老廠區來説肯定是一次變革,也是一次嘗試,改造尚在萌芽階段,也缺乏豐富的經驗,所以,對於所有文創園的從業者而言,都是摸著石頭過河。”鵝嶺印製二廠文創園負責人談道。

  “千園一面”如何破局

  事實上,重慶文創園遭遇的尷尬困境並非孤例,這在國內很多地方都能感受得到。“只是一味地模倣、抄襲,沒有獨特的文化屬性和文化標簽,儘管文創園數量不斷增加,但往裏面裝什麼才是目前值得思考的問題。”重慶市沙坪壩區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主任李波針對文創園的“熱”表現出了冷靜的態度。

  因此,有專家人士提出,重慶文創園想要破局“千園一面”,各地在建設時應該更注重發展文創産業,將目光聚焦在如何結合傳統文化上。“短期來看,模倣抄襲雖然能夠降低成本,但是從長遠來看,扼殺了將自身和當地文化進一步宣傳推廣的機會。”

  除了與傳統文化結合,也有業內人士提到“不創新,文創園只會曇花一現。”李波稱,重慶文創園顯然需要持續不斷的創新做支撐,要把自己獨有的資源和文化內涵作為文創産品開發的資源庫,甚至可以跨界合作,不僅僅局限于旅遊行業,可以在更多的領域進行嘗試。

  據了解,目前,重慶已經成立了首家文化旅遊産品研發中心,將工業智慧産品與地域特色文化元素相結合,已研發出9大類20多種新型文創産品,而這些産品將進入眾多文創園,成為新的亮點。

  黃仕強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