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陳剋復:與造紙污染過招40年

2019年04月01日 09:39:00來源:科技日報

  陳剋復:與造紙污染過招40年

  雖已年過七旬,但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教授陳剋復精神矍鑠,工作量絲毫沒有減少。除了外出開會,其餘時間他都在辦公室工作,偶爾有空就在校園裏散步。“選擇了這一行,就不能懈怠。”他説。

  陳剋復的辦公室裏挂著他與恩師隆言泉的合影。“隆老師常説,什麼時候我們能把造紙污染、設備落後這兩大難問題解決了,才算有真正的進步。”這句話陳剋復一直銘記在心。

  40餘年,他帶隊不斷向造紙污染“宣戰”,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近日,中國紙業網公佈“改革再出發·造紙行業十大領軍人物”名單,作為我國造紙業的首位院士,他榜上有名。

  從力學到造紙

  陳剋復是廣東省海豐縣人,出生於1942年,彼時日本佔領了廣東沿海地區。

  出生在兵荒馬亂的年代,陳剋復的父親希望兒子能克服人生道路上的種種困難,於是為其起名“克服”。從小學習成績優異的他,高考考入復旦大學數學力學系。

  聽聞學生考入名校,陳剋復的中學老師十分高興,提議把他名字中的“服”改成“復”,“意為我是我們中學第一個‘攻克’了復旦大學這個‘堡壘’的學生”。

  那時,復旦大學數學力學系畢業生通常會被分配到部隊工作,但因種種原因,陳剋復未能走上這條路。大學畢業後,他留校工作、到部隊農場勞動近4年。後來他收到赴天津輕工學院工作的通知。“我心裏那個高興啊,立刻就去了。”陳剋復回憶道,“一見面,老師就問我,知道來幹什麼嗎?我説不知道。”

  後來,陳剋復才得知,給他發去通知的是我國著名造紙專家隆言泉。彼時隆言泉的研究組需要一位懂流體力學的人,因此找到了學力學的陳剋復。

  彼時的陳剋復對造紙一無所知。為了讓這位“小白”迅速進入狀態,隆言泉拿了兩本造紙教材遞給他説:“你先到紙廠鍛鍊學習學習。”

  於是陳剋復下了工廠,開始了“三班倒”的工作。工作中,他有意識地把力學知識和造紙實踐聯繫起來。

  一年半後,陳剋復基本掌握了造紙流程和從業基礎知識,自此踏進了造紙大門。這段經歷也形成了他的研究原則:做科研要俯下身子、腳踏實地。

  研發中濃技術

  1994年,我國發生了震驚中外的“淮河流域水污染事件”,造紙企業排放未經過處理的廢水是引發此事的重要原因。“排出來的水都是黑的。”聽到有人如此描述污染地的情況,陳剋復痛心不已。

  “在造紙的整個過程中,制漿漂白是致污的主要環節。在此環節,一般採用低濃技術,同時要用氯氣漂白紙漿。”陳剋復説,於是他與其他專家提出採用中濃技術,不採用氯氣漂白,轉用中濃無氯或少氯漂白技術。

  “要進一步降低污染,除實施清潔工藝外,必須提高紙漿濃度,降低用水量。”陳剋復説,“採用中濃制漿技術可有效減少用水量,可當時我國造紙企業大都採用低濃技術,每噸紙漿耗水量是世界水準的5倍。”

  想法很美好,實現卻很難。

  那段日子,陳剋復和團隊以實驗室為家,反覆進行試驗,終於研製出我國首臺中濃紙漿輸送與混合裝置;隨後他們又研發出一整套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無氯漂白技術及裝備。

  同時,陳剋復還在進行中濃技術的理論研究。1987年至今,他幾乎沒有停下在此方面的研究腳步。

  “如今,我國造紙業已實現對用水的全過程監控,相關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準。”讓他倍感欣慰的是,根據2017年原環保部(現生態環境部)發佈的環境年報,造紙業已摘掉“頭號水污染大戶”的帽子。

  把科研當作人生使命

  “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這是陳剋復常説的話,在他看來,理論研究成果必須要應用到實踐中。

  1987年,陳剋復課題組研製的全國首臺湍流式中濃漿泵接受鑒定。只見,團狀的紙漿在進入漿泵後,原本不能流動的中濃漿在管道中如水般流動。“真的實現了。”人群中爆發出一陣熱烈的掌聲。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國開始從國外引進年産5萬噸或10萬噸的漂白化學漿生産線,其中一台中濃漿泵售價高達15萬美元。“我算了一下,當時以我們的基礎,不到20萬元就能造一台。”但陳剋復的這一想法卻遭到同行質疑,可他沒有動搖。他帶上課題組,準備實驗場地、設備,投入到緊張的研發工作中。

  那年的冬天特別冷,“有的同事甚至被凍暈了”。經過艱苦的努力,陳剋復課題組成功研製出全國首臺湍流式中濃漿泵。在此基礎上,翌年,這支團隊成功研製出我國首臺高剪切中濃混合器,成為當時國際上少數能生産這一裝備的國家之一。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