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用文化照亮改革開放的窗口——深圳文化發展支撐城市先行示範

2019年02月24日 13:18:00來源: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嚴聖禾 黨文婷

  深圳,改革開放40年來,既是“摸著石頭過河”的“試驗場”,也是為實現中國夢貢獻新方案的“夢之隊”。

  解碼“深圳奇跡”背後的深層啟示,特區的文化底色必然成為重要考量——

  先進觀念和移民文化創造了“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人文環境,創新文化、奮鬥文化凝聚成城市精神和企業家精神;從濱海漁村到“創新之城”“設計之都”的華麗轉身,從“文化沙漠”到“全球全民閱讀典範城市”的驚人蝶變,無一不彰顯文化的巨大力量,讓千千萬萬追夢人對這片熱土心馳神往。

  站在新起點,深圳有了新使命,那就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範例。聚焦宏偉目標,深圳將自身放在深化改革開放大局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歷史機遇中審視,提出建設全球區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國際文化創新創意先鋒城市,為新使命提供強有力文化支撐。

  思想引領

  路是腳踏實地、一步一步走出來的。

  從20世紀80年代初將基建投資的三分之一用於思想文化建設,到2003年確立“文化立市”戰略,再到2012年樹立“文化強市”目標,文化崛起的主線,始終貫穿在深圳的發展邏輯當中。

  面對經濟轉型升級和更加開放的內外格局,深圳再次以走在前列的“實干家”氣魄,于2015年年底發佈並實施《深圳文化創新發展2020(實施方案)》。深圳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小甘説:“這是一份宏偉的規劃圖,也是一份穩紮穩打築地基、補短板、謀長遠的施工圖。”認準一個目標,列明153項重點任務,3年多來,成效已經凸顯——

  通過創新理論載體,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的城市精神體系順利構建起來。

  “偉大思想是偉大實踐的先導。”深圳市社會科學院院長吳定海説,近3年來,深圳加快人文社科基地建設,在深化、轉化上下功夫,不但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也打通了理論宣傳的“最後一公里”。

  具有新時代文化特徵和深圳特色的高端理論陣地建立了:2018年9月,深圳社科界第一本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理論學術期刊《深圳社會科學》正式創刊出版;“深圳學術年會”推動高水準國際學術會議在深圳落地生根。

  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智庫成立了:圍繞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取得了一批高品質、有影響的學術研究成果。

  “深圳學習講壇”“百課走訪基層”“市民文化大講堂”等豐富而接地氣的活動,掀起了學習宣講的熱潮。從高端引領到基層推進,全方位推動新思想落地生根、深入人心。

  內容支撐

  2018年9月20日晚,在大型文藝晚會《追夢——改革開放再出發》的現場,當一隻由800架無人機編隊組成的大鵬鳥在深圳上空展翅騰飛,人群沸騰了!這一幕,就是文化釋放強大動能的具象化身。文化之於深圳,是前瞻的理想選擇,更是具有人文精神的溫暖歸處。

  立足全球區域文化中心城市的定位,深圳選擇用文化體制改革來獲取文化內容建設領域的新突破。

  2月19日晚,深圳粵秀劇場內,演員靈動的一顰一笑間,盡顯經典粵劇藝術魅力;行雲流水的戲曲聲中,道不盡傳統文化氣韻悠長。恰逢正月十五元宵佳節,場內座無虛席,掌聲喝彩不斷。

  “兩年多來,通過機制體制的改革創新,我們團可以説是重獲新生。”深圳粵劇團團長宋濤欣慰地説,“特別是新一輪文藝院團改革方案中提出,文藝院團創作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更是給全團上下吃下了‘定心丸’。”

  而在20世紀90年代,市場化大潮下,曾經榮光滿身的深圳粵劇團面對流行文化的衝擊,一度人心渙散,人才嚴重流失,藝術創作一度停滯。現在,深圳粵劇團已經重新回到潛心創作、提供優秀文化內容的軌道上來,不僅吸引了一批年青演員的加入,曾經離開的優秀藝術家也選擇“回家”。

  “我對劇團的未來很有信心。”國家一級演員、深圳粵劇團藝術顧問黃偉坤説,當年他離開深圳前往香港發展,如今回來,正是希望站在更廣闊的舞臺上,更深地挖掘粵劇文化。

  切實有效的改革創新,是文藝繁榮的強力引擎。深圳文藝院團的創新發展活力被充分激發,文藝創作生産能力顯著增強,“深圳文藝”正在被塑造為閃亮的文化品牌。

  厚植文脈

  根據世界著名大都市的發展規律,當每人平均GDP達到一定數字之後,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會有質的飛躍。

  作為一座經濟發達、每人平均GDP近20萬元的移民城市,事業的成就,或許只是吸引人才前來深圳的因素;而精神的歸屬,才是讓人留下的理由。

  2月18日,深圳市坪山區的客家圍屋大萬世居內,IT工程師鄧曉藝正在“坪山城市書房”裏享受閱讀的樂趣,她已經記不清這是第幾次來這裡了。2017年,這位熱愛傳統文化的年輕人因工作來到坪山,本來對這個文化基礎薄弱的城區“不抱希望”,卻意外發現這裡的文化生活“別有洞天”,她決定留下來。

  “城市的文脈延續,是增強人們對城市認同感、讓城市充滿活力的重要因素。”坪山區委宣傳部部長吳筠説,近年來,坪山區將城區文脈保護建設與完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緊密融合,讓文化成為支撐坪山發展的重要力量——

  擁有近百年曆史的南中學堂、金龜村山腳下的老供銷社,一度衰敗,無人問津,經過精心設計改造為城市書房和文創體驗館之後,成為獨具特色的文化標識,使坪山迅速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圈。

  在坪山中心公園旁,嶄新的大劇院、圖書館、美術館、展覽館、文創體驗館、書城拔地而起形成“文化聚落”,成為坪山中心區耀眼的“新文脈”。與之相匹配的,是一系列打破現有模式的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改革,讓坪山區迅速引入高端文化資源,聲名鵲起,“近者悅,遠者來”。

  坪山案例只是近年來深圳公共文化事業“軟硬兼施”大發展的一個縮影。

  深圳連續3年發佈“城市文化功能表”,帶來國際文化資源;全年16萬場次文化活動,極大程度滿足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對標國際一流城市,大手筆規劃建設深圳歌劇院、深圳自然博物館、深圳科技館等“新十大文化設施”,夯實文化地基。

  文化賦能

  “對深圳來説,參與國際城市競爭,文化産業是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決定性因素之一。”深圳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王為理認為,城市按照自身文化發展的內在邏輯創造新的資源,賦予新的活力,這在世界城市發展史上已經屢見不鮮。

  此刻,深圳正在這條可持續的道路上大步前行。

  金黃的油菜花,深紅的百日草。蝴蝶在花間飛舞,農民在田中勞作。2019年春節,兩千畝花海悄然綻放在深圳郊外的光明小鎮歡樂田園,每天吸引5萬多名遊客。

  歡樂田園和世界之窗、錦繡中華等知名主題景區都是出自華僑城集團的大手筆。作為與深圳經濟特區共同成長的中央企業,華僑城在早期“旅遊+地産”的創業模式成功後,積極探索“文化+旅遊+城鎮化”的新型業態,成為深圳推動“文化+”産業新模式,為文化産業發展探索有效路徑提供了生動實踐。

  以歡樂田園為例,這裡最早曾是廣東省國營光明農場。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農場難以為繼,10多次的體制變更也沒能找到一條光明的出路。2017年年底,華僑城集團與原光明集團和地方政府簽訂增資擴股協議,控股了光明集團,為這家歷史悠久的國企注入了全新的理念和強勁的動力。

  新組建的光明集團董事長倪明濤告訴記者,並不是建個景區那麼簡單,而是針對這個新興的城區所缺少的産業引導、城市配套和環境支撐,建設一個國際知名的生態農業旅遊小鎮,倡導新的生活方式。與其他文化積澱深厚的特色小鎮不同,光明小鎮體現的是一種更廣泛的文化。小鎮一方面尊重並挖掘當地積累多年的國營農場文化、華僑文化、嶺南文化,另一方面因地制宜開發符合時代需求的文化旅遊産品。

  正是因為有華僑城這樣的文化領軍企業,又有數萬家規模不一但都各有所長的市場主體,在“文化+科技”“文化+網際網路”“文化+創意”“文化+金融”“文化+旅遊”等各領域積極探索新業態和新模式,使深圳能夠在貧瘠的文化土壤上,開拓出具有豐盈形態的文化生態。2018年,深圳文化創意産業增加值2621.77億元,佔GDP的比重超過10%,逐步形成以品質型內涵式發展為特徵的現代文化産業體系。

  新時代,新使命,新擔當,透過深圳這扇改革開放的窗口,我們見到的不只是高樓大廈,更是文化散發出的無限光明。

  《光明日報》( 2019年02月24日 01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