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筆作槍 衝擊封建政治的勇士王韜
新華社南京10月31日電(記者邱冰清)1867年,一艘駛往法國的輪船上,有一位中國人王韜。這段歐洲之旅,既成為他開啟國人眼界的素材,也成為他思想轉變的契機。
王韜,1828年生於江蘇蘇州,中國近代思想家、政論家、報人,18歲中秀才。1849年應英國傳教士麥都思邀請,王韜到上海墨海書館工作,在編校譯書過程中,他開始逐漸接觸西方文明。
1862年,王韜化名黃畹上書太平天國,被清政府下令逮捕,後逃往香港。為掙錢糊口,王韜協助英國傳教士、英華書院院長理雅各翻譯《詩經》《春秋》等中國經典,將中國文化介紹到西方。
青年時代的王韜就喜歡讀“域外書”,然“惟以老母在堂,不敢作汗漫遊。”1867年,理雅各邀請王韜前往英國。此時他的母親已故,沒有後顧之憂的王韜欣然接受邀請,踏上歐洲的土地。
異國三年間,他將所見所聞所感,如西方的文化、科學、教育、經濟與政治制度等記錄下來,後編輯成《漫遊隨錄》,增進了中國人對西方的了解。同時他以其東方文化人的身份,在西方傳播了中國文化。
受西方報業的啟發,王韜于1874年在香港創辦了《迴圈日報》。其創辦伊始表現出不同一般的個性:堅持按日出版、由中國人完全自辦自營及突出的政論色彩。王韜曾在《本館日報略論》明確表示,《迴圈日報》不僅要將國內外要事消息匯于一紙,而且要毫不隱諱地表述報社的看法和主張,“借彼事端發揮胸臆,以明義理之不誣,報應之不爽”。他發表的《變法自強上》《變法自強中》《變法自強下》三篇政論,認為只要中國統治者順人心,盡人事,亟圖變法自強,就能促使中外之勢發生變化。
不僅如此,王韜還希望以編纂刊行西方歷史著作來增進中國人對西方世界的了解,從而打破中國官民的封閉狀態。同時期望通過對外國史志的介紹、對西方國家強弱盛衰變化原因的探討,針砭中國現實,刺激國人發奮進取,改革圖強。他的《普法戰紀》和《法國志略》在19世紀70年代的中國引起了極大反響。到19世紀90年代,梁啟超在《西學書目表》等書中對其加以大力推薦。戊戌改良運動的發動者們,試圖以其中對國勢、政體、民情、科學技術等時代焦點問題的強烈關懷,來引發國人對現實社會的思考,從而促進中國改革運動的早日到來。
甲午一役,中國跌進了更加恥辱的災難之淵。王韜把拯救中國的希望寄託在新一代維新主義知識分子身上。1894年,他在上海與孫中山見面,為其寫信給當時在李鴻章幕中供事的朋友,請他介紹孫中山與李鴻章見面。1895年,他與“公車上書”後名聲正響的康有為在上海見面,鼓勵他把改革的主張變為改革的政治活動。
王韜欣喜于新一代改革者的政治實踐,自己卻再無精力投身其中。1897年王韜溘然長逝,一代思想偉人完成了他的歷史使命。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