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樓:文化紐帶 多邊共用
文化紐帶 多邊共用(望海樓)
人類社會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昇華,無不伴隨著文化的歷史性進步。
5年前,習近平主席創造性地提出“一帶一路”重大倡議,已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響應和認同。這正是因為“一帶一路”倡議既順應了各國加快發展的時代要求和人民願望,又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人文基礎。5年來,“一帶一路”框架下的人文交流與文明互鑒,不僅給“一帶一路”建設帶來了一抹亮色,也加深了“一帶一路”沿線各國人民的溝通與友誼。
在歷史的“迴響”中汲取智慧。兩個月前,全球首部“一帶一路”紀錄影片《共同命運》在威尼斯電影節亮相。在這部由中美英電影人共同創作的作品裏,其中一個故事的主人公是西班牙的手工造紙傳承人桑托斯,他退休之後專程來到中國學藝。他説,造紙術通過古絲綢之路傳到歐洲,在他的家鄉昆卡已傳承400多年,現在他自己又在中國師傅那裏學習,不但學到了技術,還收穫了友誼。桑托斯的話生動地表明,“一帶一路”是貿易之路、文化之路、友誼之路,是沿線國家共同的歷史記憶。曾深入考證明代鄭和歷史的著名作家丹增也指出,鄭和七下西洋,遍歷亞非30余國,主要航線40余條,“從沒有掠奪他人一分財富,從沒有佔領別國一寸土地,從沒有傷害一個無辜百姓”,中國人的海上絲路暢通無阻,所到之處都受到當地民眾發自內心的最高禮遇。這些浸透著厚重歷史的故事、文字都説明,中國自古以來就珍愛和平、崇尚合作、尋求共贏。今天,在“一帶一路”建設實踐中,我們的商貿往來將比歷史上更加頻繁,我們的友好交流將比歷史上更加便利,我們的文化創作也更應當自覺繼承絲路精神的文化根脈,煥發出比歷史上更燦爛的文化光彩。
在時代的“共鳴”中激發正聲。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當今世界人類命運越來越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古今中外,富有遠見的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無不為了和平與發展而思考、創作、歌咏和呼號。《戰爭與和平》《西線無戰事》《永別了,武器》……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中,和平與發展這人類的希望,“像是一顆永恒的星,烏雲掩不住它的光芒”。經過對人類歷史、當下與未來的深邃思考,習近平主席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激發起國際社會有識之士的共鳴,並被寫入聯合國大會決議。正如潘基文先生所説,“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鼓舞人心,能改善國際治理體系,讓各國更好地應對目前面臨的困難和挑戰。”當今世界正迎來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也有一些國家單邊主義、保護主義老調重彈。究竟是合作共贏符合全球利益,還是“零和思維”代表世界潮流?各國文化界人士應自覺承擔起正本清源、守正創新的文化使命,用精彩的創作、深入的交流,敲響凝神聚氣的定音鼓,匯聚激濁揚清的正能量。
在世界的“合唱”中推動文化創新。前不久,人民日報海外版邀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青年,共同錄製了一部紀念“一帶一路”5週年的音樂視頻——《我想給世界修一條路》。的確,“一帶一路”不僅僅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不僅僅是屬於現在的,更是屬於未來的。正如英國哲學家羅素所説:“參差多態,乃幸福之源。”我們的文化創作,就應該有這樣的包容意識、多元格局、世界情懷。人們欣喜地看到,不僅僅在中國,在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有關“一帶一路”的文學作品、學術交流、圖片展覽、藝術表演和文化交流受到越來越多的歡迎。我們相信,只要始終堅持與時俱進、革故鼎新,堅持文明互鑒、文化共用,推出更多催人奮進、撼人心魄的多語種文化作品,組織更多創新多元、精彩紛呈的跨地域文化活動,“一帶一路”建設的故事將更加真實可感,“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也將日益深入人心。
在反映民眾“呼喚”中溝通民心。文化如同一條紐帶,將不同國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緊密相連。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內涵,而文化正是促進民心相通的重要橋梁。一位正在北京大學唸書的衣索比亞女孩漢娜·格塔丘和同學們一起給習近平主席寫過一封信,信中有關教育文化促進民心相通的願望表達就很有代表性。信中這樣寫道——因為中國已成為數百萬外國青年的家園,他們相互合作並與中國人民一道改變世界。在這樣的環境下,無數類似的微觀層面的交流將推進宏觀層面的全球發展。通過互聯互通,我們將實現“一帶一路”的宏偉藍圖。通過人文交流,我們將挖掘“一帶一路”的潛能,並在“一帶一路”上結交到可貴的朋友。
(作者為本報評論員)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