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一楓用小人物來折射大時代
石一楓用小人物來折射大時代
■成長
近年來,“70後”作家群體逐漸崛起,已經成為當代文壇的中堅力量,他們以獨特的觀察視角和審美風格,關照當代現實生活,直面新時代的文學和審美呼喚。北京出版集團持續支援青年作家原創作品的出版,近年來先後推出徐則臣、李浩、石一楓、魯敏等一大批“70後”作家的作品,在出版界以及社會上引起廣泛的關注和反響。近日,作為“北京十月文學月”的活動之一,石一楓“城市新人物”創作研討會舉行,與會的作家、評論家就石一楓筆下的“城市新人物”這一主題,展開了深入的創作研討。
石一楓近年來佳作迭出,《世間已無陳金芳》《特別能戰鬥》《心靈外史》《借命而生》等陸續出版,其中《世間已無陳金芳》榮獲第七屆魯迅文學獎。北京出版集團總經理曲仲認為,作為從小在京城長大的作家,石一楓標識出了北京當代文學的深度,“在一楓小説文體當中京味小説不再僅僅包含民俗意味,而演變成城市人心態的寫作,同時石一楓抱持古典的小説觀念,以塑造人物為寫作的第一要義,他尊崇魯迅、老舍一代人開啟的新文學傳統,篤信文學對社會的介入和影響,在小説中他塑造了陳金芳、苗秀華、大姨媽等一批具有鮮明性格的城市新人物。”
評論家白樺認為,石一楓的作品在人物選取和描寫上有自己的特點,給他留下了突出的印象,“他的作品裏面沒有大人物,全是小人物。但是他在寫作的時候認真對待每一個人物,他的作品裏面每個人物看起來都是有自己的獨特形象,有自己鮮明的個性,甚至在家庭以及社會各種矛盾衝突中保持自己的追求和理想。”評論家張莉認為,石一楓作品體現出對社會問題的敏銳感知,他寫下了這個時代的人們的精神境遇、精神危機,“為什麼我們今天講起這一代代表作家的時候,就會想到石一楓?因為他寫出了我們時代的某些共在的東西。我們講到石一楓筆下的陳金芳、大姨媽這些人,因為我們這個時代明的病和暗的病都在這些人物身上。”
石一楓在研討會上坦言,寫作是一件寂寞的事情,雖然寫作最終面對的是陌生的讀者,但同行與同道往往都是最初的讀者,而作品在寫作時的建構,以及作家能寫出怎樣的故事,往往是身邊最常探討文學那幾個人決定的,“大家關注什麼問題我才會關注什麼問題,大家對什麼東西敏感我才會對什麼東西敏感,所以能寫出一些作品,也是特別感謝這些年和大家在一起。”石一楓也表達了自己目前創作遇到的幾個問題,一是第三人稱的全知敘事,他認為像托爾斯泰寫《安娜·卡列尼娜》的那種全知寫法,老作家們具備這樣的能力,現在的年輕作家已經很難把握。其二,是怎樣讓筆下的人物永遠動起來,“我寫過的東西那些人物,比如陳金芳、安小男,有時候他們是自己動,有時候是我讓他動的。我希望找到讓他自己動的狀態,但是又擔心他自己動的方向和走向不是我希望所表達的內容,這是一個矛盾,怎麼解決這個矛盾挺難的。”其三,這個時代變化太快,在新的社會情緒之下,究竟怎樣找到適應新的社會氣息的寫作方法,也是需要下功夫的事情。 J227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