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尺度”雕塑惹爭議,實質是藝術批評缺位

2018年08月31日 08:53:00來源:科技日報

  “大尺度”雕塑惹爭議,實質是藝術批評缺位

  玉淵雜譚

  近日,四川巴中一小區內裸女雕塑引來熱議,有居民直呼尺度過大,有人卻認為這是藝術,無可厚非。實際上,近年來大尺度雕塑層出不窮,引發的爭論也時有耳聞。比如,2014年,瀋陽一家商場公開展出“武松殺嫂”雕塑,潘金蓮衣不蔽體,武松一邊揮刀,一邊面貼潘金蓮;2015年,天津的海河岸邊,陳列了一組人體雕塑;2016年,在北京的王府井、常營等地出現半裸男孩等雕塑,都曾引發輿論關注。

  對此,我們首先應看到,這是藝術與生活交織互滲的結果。正如原研哉所言,一個國家的經濟步入成熟期時,人們會認識到“人類的幸福並不是只能在持續增長的經濟中找到”。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和文化藝術的發展,民眾審美訴求與審美意識提高,人們盼望藝術品給生活增添美感、提升品位,相應地,原本多在博物館、藝術館等“藝術空間”陳列的藝術品正在進入日常的“生活空間”。前幾年就有報道,國內一線城市中擁有藝術主題業態的購物中心已佔總數約5%。而在公園、小區等人們生活休閒場所的藝術品陳列就更常見了。

  然而,藝術雖然來源於生活,但一旦成為藝術,就與生活産生了距離,當它重新被置入生活空間,也就面臨再次磨合的問題。實際上,正如一些評論者指出的,這些引發爭議的“大尺度”雕塑如果在藝術空間展出,可能不但不會引發批評,還會引起藝術家和批評家的認真思索,但到了生活空間就不一樣了。因此,這些爭議可能確實與藝術品本身的藝術水準和思想傾向有關,但和它的空間“錯置”更有關。

  換言之,“大尺度”雕塑亂入生活空間,打亂或破壞了這個空間原有的秩序以及人們的心理期待,這才是爭論出現的根本原因所在。對於此類問題,最恰當而有效的渠道是加強藝術批評,具體而言,又分兩個層面。

  其一,拓寬藝術批評的維度,加強對藝術品與它所置入的空間融洽度的評估。這種評估不但應考慮藝術的標準,而且要考慮時代的、歷史的標準,同時還應保持足夠的“區域尊重”“群體尊重”,在少年兒童活動的場所和成年人的場所,在白領、海歸、高知等年輕人聚集的地區或老年公寓,在沿海城市和內陸鄉村,藝術品進入的程度、類型和方式都應有所區別。也就是説,評估公共空間藝術品的價值,除了問藝術不藝術,還要問合適不合適。

  其二,加強和改進藝術普及。感受美,本是人與生俱來的能力,但經由藝術品得到美的享受,卻需要後天的學習。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渴求也越來越強,其中就包含著對什麼是藝術、什麼是美、應該如何評判和欣賞藝術等一系列問題的索解。因此,有關部門組織文化惠民、藝術展演等活動時,不妨附帶舉行藝術講座、演後談,以及藝術家與民眾的互動交流等活動。通過這樣的方式構建多元發聲的審美空間,使生活空間的美學之維更加清晰,讓藝術之光更有效地照亮我們的生活。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5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